文教资料

语言文学研究

  • 论扬雄《方言》对《尔雅》的继承与创新

    张业飞;

    本文对西汉扬雄所编《方言》和经典辞书《尔雅》进行对比分析,细致探究两者的共同之处和不同点,认为《方言》在沿袭《尔雅》的基础上,既有继承又有创新之处。《方言》的成书受《尔雅》启发,在编纂内容与形式上都有《尔雅》的影子,但扬雄本人立足“活”的语言,注意到口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因此在收集整理大量方言资料的基础上,力图辨明古语和今语、通语和方言,确立了《方言》在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位。

    2025年19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理语言学视域下桂阳县村名研究

    莫文嫣;邓红华;

    地名作为地域文化的见证者和记录者,承载着特定地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历史人文记忆。本文基于地理语言学视角,从语言特征、语源类型及空间特征三个方面对桂阳县313个行政村村名进行研究,发现桂阳县村名以三音节为主,语素组合以合成词为主;村名命名侧重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空间分布受自然条件和人文历史影响,不均衡特征显著。研究旨在为桂阳县地名的传承保护及地名规范化建设提供参考。

    2025年19期 6-8+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国际中文教育中半喻式形容词的特征与教学方法

    李晔;

    比喻造词是现代汉语中一种特殊的造词方式,虽然学界对其已有较多研究,但其在国际中文教学中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尤其是比喻类复合词一直是国际中文教学的难点。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为基础,对半喻式形容词进行统计分析,并结合《发展汉语》等教材,归纳其在国际中文教学中的语言特征,探讨其教学价值与方法,为比喻类形容词的教学提供参考。

    2025年19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渡口意象的符号学阐释及现代性激活——基于文化记忆视角

    李明哲;

    黄河渡口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其意象早已超越地理空间,凝结成为承载华夏儿女集体记忆、情感归属与民族精神的文化符号。本文从文化记忆理论视角出发,结合符号学方法论,通过田野调查和实证案例,分析黄河渡口作为文明演进的活态档案、生命仪式的阈限空间、民俗生活的符号集合、生存智慧的符号凝结的符号学意义,提出通过空间活化、体验再造、叙事重构、产业赋能的多维路径实现文化符号的现代转译,旨在构建兼具历史纵深感与现实观照性的文化认同符号体系,为黄河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供跨学科理论模型。

    2025年19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对抗表象下的共谋逻辑——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门”的意象新解

    王凯佳;

    本文以“门”的意象为切入点,重审王蒙《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林震与组织部的互动关系。结合空间叙事与意识形态理论,指出林震与组织部的关系并非传统的二元对立,而是体制内权力关系的策略性互动,其批判性行动始终依附于革命话语体系,最终融为体制自我更新的动力。

    2025年19期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危机与救赎:生态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地下世界》的解读

    赵海燕;宋黎萍;

    唐·德里罗在其著作《地下世界》中,书写了在资本的驱动下,技术与权力合谋导致伦理失衡,资本的无限扩张催生恶托邦,对欠发达地区的生态掠夺引发全球危机。书中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对权力和金钱的追逐导致人与自然关系失衡,这印证了生态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反生态性的种种趋势。唯有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树立正确的需求观、消费观和幸福观,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双重解放。

    2025年19期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斯特林堡戏剧中女性角色的导演创作——以《朱莉小姐》和《父亲》为例

    凌一萌;

    瑞典剧作家斯特林堡的创作风格经历了从自然主义到象征主义的转变。在其戏剧作品中,他塑造了诸多经典女性角色,折射出独特的女性观。如何将这些角色搬上当代舞台,是导演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以《朱莉小姐》与《父亲》中的女性角色为例,分析斯特林堡笔下的女性形象,探讨其女性观的内涵,进而从导演创作视角解读两部作品,并思考其在当代上演的价值与意义。

    2025年19期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史学研究

  • 《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的价值意蕴及其现实启示

    张恩庭;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也是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泉。其中蕴含的语言及思想资源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从意识形态话语的本质和功能两个方面论述了其核心要义,为深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内涵提供了基础。此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理论层面蕴含话语的本质的哲学基础,聚焦思想与实践的关系提供话语创新的方法论指导,并科学把握话语创新的价值旨归。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遵循“劳动、思想、行为”的辩证法,集聚“宏观、中观、微观”层级的动力,调和“批判、建构、信念”的内在张力进行创新。

    2025年19期 29-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塞罕坝精神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

    邓雅萍;聂兴旺;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塞罕坝精神蕴含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意蕴。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看,塞罕坝精神呈现集体主义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伦理导向;从人类主体间性关系来看,塞罕坝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领导权与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塞罕坝精神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绿色发展的生态辩证法;从事物发展原理来看,塞罕坝精神展现了量变引发质变的渐进发展观。深刻学习和广泛弘扬塞罕坝精神,有利于纾解人与自然的冲突、扎实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2025年19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民国时期南京城市规划思想探析——基于民国十八年《首都计划》的考察

    韦晓烨;

    1927年至1949年,南京作为国民政府首都,在其宏观规划、建筑选址、建筑形式等方面多坚持中国传统城市设计理念,体现了民族特色。而在其作为近现代城市的某些新功能中又融合了西方近代城市规划的风格,显示出与时代接轨的都市气息。作为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西方文化冲击与知识分子反应的实例,孙科等人负责编制的《首都计划》文本展示了编制者运用传统时代的“中和”逻辑与心态弥合其面对自身文化立场与科学理性冲突时的尝试。

    2025年19期 37-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想理论研究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及当代启示

    韩宇航;张胜旺;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丰富的生态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并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得以丰富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在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观、儒家“仁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以及法家“取用有节”的生态发展观中。中国传统生态思想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生存发展的智慧,也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价值根基和文化滋养。

    2025年19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机理与实践走向探究

    李超;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创造新的理论成果。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机理与实践走向进行探讨,围绕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等理论机理,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联系,进而提出把握仁爱核心、坚定以人为本、坚持团结“和合”、坚持创新整合的实践走向,明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要意义。

    2025年19期 44-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区域社会资源融入小学思政课的策略研究

    丁三洋;

    在“大思政课”建设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政教育肩负着立德树人和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中,区域社会资源的应用存在明显不足,其潜在育人价值尚未得到充分挖掘与发挥。本文通过深入剖析区域社会资源与小学思政课融合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小学思政课中区域社会资源挖掘深度不足、融合缺乏系统性等现实困境,针对性提出资源整合优化、构建系统融合机制等开发策略,旨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生态,切实提升小学思政课教学实效,为新时代培育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2025年19期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劳动课程的价值意义与实践路径

    梁可盈;杨丹;

    劳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红色资源作为极具教育价值的文化瑰宝,其功能是教育领域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劳动课程能塑造小学生的劳动精神、拓展劳动教育内涵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对于如何将红色资源有效地融入小学劳动课程,本文提出明确“以劳育人”的目标定位、突出“红色教育”的内容取向、秉持“多方融合”的方法渗透、坚守“多元参与”的机制保障等实践路径,旨在为有效推动红色资源融入小学劳动课程提供实用的方法路径,以期为中小学实现更完善的劳动教育、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注入动力。

    2025年19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代红华;

    智能化技术持续融入教育领域使其获得了深度发展。人工智能为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注入新动能,有利于增强教学课堂互动参与感、拓展教学素材的智能整合、推动个性化教学精准实施。传统课堂教学面临着学情数据获取受限、资源匹配精准度不足、硬件条件制约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结合人工智能,实施个性化教学干预,推动课程资源动态整合,拓展多维学习渠道,促进师生深度协同,为创新教学实践模式提供参考方向。

    2025年19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习强国”资源在高中思政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王智慧;

    “学习强国”是包含丰富教学资源的线上平台,将其应用于高中教学,可以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当前,传统高中思政课教学在课程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还有待加强,而充分利用“学习强国”平台中的丰富资源有利于该问题的进一步解决。本文开篇点明了“学习强国”平台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再结合传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指出如今思政课教学存在的问题,最终提出创设有效议题、结合时事新闻、打造情景课堂、挖掘特色专题这些路径,以期深化教学内涵,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2025年19期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奚燕萍;

    探究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域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策略研究,契合思政教育人才培养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更是培养德法兼修时代新人的核心路径。对于当前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时政资源运用表面化、跨学科融合度低、数字技术应用浅显等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以“四维联动”为核心的实践路径:以生活为源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激活感性认知;融入时事热点引导价值辨析与理性认同,打牢思想基础;促多学科融合,汇聚育人合力;巧用数字化,超越工具层面深化互动体验与精准赋能。本研究旨在有效回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对教学系统性、进阶性和实效性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为实现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升、价值观的塑造提供可操作的课堂实践教学方案。

    2025年19期 6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南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何培林;

    南疆红色文化资源是党领导南疆地区各族人民在长期奋斗的共同实践中创造的重要财富,为开展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教学素材。为优化红色资源育人效能,教师应积极发挥作用,深刻领悟其承载的育人价值。对此,教师运用南疆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应从以下三方面着力:由照本宣科转为情境创设;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由知识记忆转为行为实践,推动南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中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强化思政育人成效。

    2025年19期 65-67+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教学的策略研究

    陈杰;

    为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的创新性融入,本文立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内涵与高职思政课育人的现实需求,从理论层面厘清其融入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基于此,本文提出通过构建“1+4+N”模块化课程教学体系、“解码—转化—创造”立体化课程内容体系、“行业—岗位—技能”价值化课程映射体系、四维动态化课程评价体系的策略与实践,推动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机融入高职思政课,以实现文化育人与课程育人目标。

    2025年19期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效·反思·优化:新时代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研究

    张娜;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承担着塑造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使命,是培养时代新人的重要课程。本文遵循“成效—反思—优化”的逻辑主线,系统梳理高职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实践进展与成效,并针对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强化类型教育定位、构建模式革新与数字赋能双轨驱动的立体化数学体系、构建“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共同体等,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从“育才”向“育人”跃升。

    2025年19期 72-74+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多维实践路径研究

    王佑华;

    本文基于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要求,系统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多维路径。通过界定伟大建党精神的核心内涵与思政课教学的本质特征,本文深入剖析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融入内容碎片化、教学方法单一化、师资建设薄弱化、协同机制缺失化四大现实问题。针对这些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以“课程体系重构—教学模式创新—师资能力提升—协同平台搭建”为一体的解决方案以及专题模块化教学、情境体验式学习、校际资源共享等实践路径。本文预期通过系统化融入机制的建立,实现伟大建党精神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引领的深层转化,从而为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19期 75-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下高校思政课优化路径研究

    刘芝宜;王晓翔;

    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肩负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锻造人、培育人的重大使命。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作为一种新兴教育理念,与高校思政课具有较强的适配性,能够契合思政课育人目标、拓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为指导,从育人主体由“单一主导”到“多元共治”、育人资源由“理论空泛”到“需求导向”及育人方式由“单向输出”到“多维互动”三方面的转型来探寻思政课优化的实践路径。

    2025年19期 79-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契机、困境与对策

    田晨翀;

    短视频以其自身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功能特点,重塑着传统媒体信息的传播格局,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短视频的蓬勃发展一方面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带来了新途径、新抓手、新阵地;另一方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原本的主导地位、工作方式、崇高意义带来一定的挑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短视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坚持内容为王、正视技术变革、理论联系实际,辩证地看待短视频时代带来的契机与困境,积极运用短视频这一传播形式,不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效能。

    2025年19期 83-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侯金苹;唐亿淑;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是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破解理论、实践“两张皮”难题的关键举措。在战略定位层面,这一改革以“大思政课”理念为根本遵循,以现实问题和主体特征为切入点,着力构建政治性与教育性相统一的育人新格局。通过系统剖析,本文揭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三重矛盾:内容维度的理论与实践关联性不足;方法维度的有机融合度不高;机制维度的质量闭环尚未形成。对此,本文提出三条创新路径:重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体系,打造“理论+实践”课程体系;创新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云端互联+实地浸润+反思内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建设智能管理平台,完善“多元协同—过程可控—效能可测”质量保障制度。这些改革举措将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新范式。

    2025年19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医科”背景下全科医学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策略探讨

    王丹;唐文娟;殷晓明;

    全科医学不论从学校课程构建还是医院科室设置方面,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探索全科医学课程思政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在全科医学课程的思政教学中,教师可融入全科医学的发展史、人文关怀、健康照顾观念以及全面的诊疗处理理念;此外,教师应充分结合全科医学课程的基本属性、学生的基本学情以及课程思政的教学特征,改革教学模式,在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强化课程思政教育。

    2025年19期 90-92+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儒家教育思想赋能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

    张聪;

    高校思政课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学生价值认知偏差、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课程实践环节形式化等痛点问题。儒家教育思想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教师挖掘并践行儒家教育思想中“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启发式”的主体性教学原则、德育优先的价值观教育和知行合一的实践观是赋能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路径。本文提出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应以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革新为突破口,真正实现儒家教育思想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促进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优秀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浙江为例

    郑英蓓;

    优秀地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融合已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浙江地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如标志性文化工程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和互动不够,相互融合工作手段不多,融合合力尚未形成等;探讨充分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增强融入和互动,发挥“学科+”力量、提升融入成效,多维立体推进以形成融入合力等实施途径,将优秀地域文化创新深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5年19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校引导国际学生讲好中国故事的价值和实践路径研究

    李菀儒;马仲麟;

    新时代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中,国际学生是传播中国声音、塑造国家形象、促进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目前存在着语言障碍限制传播深度、实践体验缺乏阻碍立体认知、文化理解不足导致叙事能力欠缺等问题。高校应通过构建“理论筑基—实践浸润—传播赋能”三维培养模式,深化中文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构建沉浸式国情教育与文化体验体系、提升叙事能力,打造多元传播矩阵,从而突破传统的以单向输出为主的教育理念,促进文化共鸣,引导国际学生读懂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以期为来华留学教育提质增效贡献力量。

    2025年19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升维路径探析

    高浩;

    以全新生产力形态出现的新质生产力,为经济社会的大跨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其展现的创新性、融合性和持续性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提高认知、价值认同、涵养情怀三个层面论述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破局升维的路径,同时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与大学生的劳动心理特点,提出了情感劳动和数字劳动的新型劳动方式,助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现升级迭代。

    2025年19期 104-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四维治理模型建构

    李智军;董焕敏;

    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存在主体、空间、价值层面的三重困境。本文基于现代治理理论、空间生产理论和情感治理理论,对“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进行问题诊断和矛盾分析,提出以“有感有趣”的情感共鸣和“向上向善”的价值引领为目标导向,构建“主体重构—空间赋能—制度协同—文化熏陶”的“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四维治理模型,旨在优化“全过程全链条”的育人生态,推动学生社区育人向整体性治理转型。

    2025年19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构成与培育

    刘敏财;

    本文把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定义为高校辅导员在进行职业活动如思政教育和管理服务学生时,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必须具备的核心品质和能力;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依据确立其构成,主要包括政治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新时代高校辅导员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党和国家在网络学习平台、实践交流平台、制度配套及舆论宣导方面系统推进,高校在课程体系、考核评价和激励反馈上完善培育体系,高校辅导员自身在理论知识学习与体系搭建、多领域知识和职业素养、以实践锻炼核心素养方面来推动探索核心素养培育。

    2025年19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军工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基本问题研究

    程娜;杜刚;

    加快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要立足中国实践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话语体系和知识体系,在多元文化激荡中凝练独立的精神标识。本文聚焦新时代军工文化软实力建设,提出并阐释构成军工文化软实力的四大基本要素:文化基础力、文化凝聚力、文化传承力、文化创造力。基于此,本文针对性地提出四大提升路径:国家整合文化资源、多方协同实现价值认同、军工系统赓续红色血脉、政产学研共育创新动能。协同作用的发挥与对应路径的实施,是新时代提升军工文化软实力、赋能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机制。

    2025年19期 115-117+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现状与趋势

    陈绪娟;

    随着“课程思政”建设的不断推进,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体现,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价值日益凸显。本文以2015—2024年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中文期刊文献为研究对象,借助CiteSpace软件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从年度发文量、高频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等方面,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提出推动形成高水平协同研究共同体,建立“系统化、层次化、模块化”为导向的红色文化课程体系,优化红色文化数字资源体系等建议。

    2025年19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智能算法的红色文化内容生成与传播机制探析

    张军;

    随着教育强国数字化战略的持续推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迎来了历史性发展机遇,进入数字化发展新阶段。智能算法在内容生成、知识建模、算法推荐等方面,为红色文化在新时代语境下实现有温度、有深度、有精度的传播提供了破局新解。红色文化传播机制的优化,要借助人工智能大模型赋予信仰表达力,借助生成式智能算法作为新型交互方式,构建一体化传播生态,强化传播伦理和风险治理机制,真正实现红色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和跃迁。

    2025年19期 121-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5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优化路径探析

    刘一臣;

    美育肩负着提高学生政治素养、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的重要任务。美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提升新时代高校协同育人实效。目前,美育融入高校思政育人的现存问题主要为美育理念缺失、思政育人价值挖掘不足、思政教育方法滞后等。本文结合美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价值,提出具体融合策略:以美育观念,优化教育理念;以美育元素,丰富教学内容;以美育手段,创新教学方法。本文旨在推进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有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19期 125-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的行为观察与引导策略研究

    田忠梅;

    本研究聚焦幼儿园自主游戏,深入探讨教师的行为观察与引导策略,通过阐述自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剖析当前教师在观察引导中的行为、引导策略、观察结果运用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提升教师观察能力、改进教师引导策略、强化观察结果运用,旨在提高自主游戏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2025年19期 12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SECI模型的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黄立英;

    SECI模型是一个关于知识转化与创造的模型。将SECI模型运用到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教学中,能够解决教学过程片段化、学生阅读浅表化等问题。在具体教学环节,教师可依据SECI模型中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分别设计整本书的引读、助读、研读以及评读活动,通过引读社会化、助读外显化、研读组合化、评读内隐化,让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成整,同时助力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从浅表化走向深层次,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素养。

    2025年19期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陆丽萍;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学—评”一致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指导下,教师设计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习目标、促进深度学习的评价和由评价引领的语文学习任务,而后实现教、学、评三要素的动态交互和有机融合。然而,当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教—学—评”错位的问题,因此,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景阳冈》一文为例,提出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即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开发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指标以及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进而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2025年19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具身认知理论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研究

    迪李达尔·吉力力;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愈发强调学生主体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逐渐从知识记忆转向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认知。因此,本文通过分析具身体验的内涵和特点,剖析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价值,提出“身心合一”,挣脱传统课堂资源单一桎梏;“身临其境”,突破灌输讲授的抽象性局限;“身体力行”,弥合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鸿沟;“身经百战”,突破浅层行为模仿的局限性四点策略,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教育知信行的深度融合,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奠定基础。

    2025年19期 137-139+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教学:内涵、意蕴及路径——以能量大概念为例

    张叶红;王欣;

    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教学以核心概念为统领,旨在破解传统教学中知识碎片化、应试化的困境。本文从科学教育中的大概念及其教学的内涵出发,揭示科学教育中实施大概念教学的三大现实意义:构建系统知识骨架、提升问题决策力、促进专家型思维形成。同时,本文以能量大概念为例,围绕“金字塔式”层级化标准的教学目标、“兴趣启发”“知识探究”两手抓的教学活动、过程性与总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探讨大概念整体教学设计的关键路径及问题,以期为深化科学教育改革、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9期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微课资源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应用

    刘友宏;张强;

    随着新时期教育改革的推进,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日益受到重视。微课资源具有主题明确、短小精悍等特点,将微课资源应用于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通过运用微课资源深化历史知识体系、实行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策略,实现对初高中历史在知识和思维上的衔接,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

    2025年19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应用研究

    沙欧;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为高中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模式革新,实现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创新。本研究旨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高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场景,分析其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具体作用,阐述了价值危机、情感缺失、过度依赖技术等高中语文写作困境,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中语文写作的优化路径:强化写作课的人文内涵培养、加强情感感知训练、明确人工智能辅助工具的规则,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能力。

    2025年19期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语篇意识的培养路径

    张婷婷;

    语篇意识是一种语言素养,阅读教学在学生语篇意识的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当前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语境关联不足、结构认知薄弱、理解停于表层、审辩思维受限的问题,本文基于语篇分析,提出解析语篇标题,构建主题语境;明晰语篇关联,梳理行文逻辑;探寻写作意图,深究语篇内核;多元评价语篇,培育审辩思维的语篇培养路径,旨在提升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与评价能力,助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深度转型。

    2025年19期 151-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智慧校园视域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研究

    何燕;

    智慧校园建设为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契机,在此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适应智慧化学习的新需求,能实现教学质效同步提升及强化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面临着课程体系滞后、教师技术素养薄弱、学生自主驱动力不足、评价指标单一等问题,为此高职院校需要重构课程体系、强化技术赋能、激发内驱潜能、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旨在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英语职业技能与发展能力。

    2025年19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探索与思考

    詹江正;

    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学生动力不足、教师指导乏力与资源保障薄弱等问题,本文构建了“学生协同实践—教师指导引领—企业成果检验”三位一体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强化思想认知、完善训练体系、优化资源保障等策略,以期实现过程驱动、目标导向与成果应用的有机融合,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提供有益借鉴。

    2025年19期 158-160+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常莉;张清涛;赵晨阳;

    本研究聚焦新时代高等职业院校评价体系的结构性改革,通过政策分析、案例比较与实证调研,系统剖析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与产业升级对评价体系的新需求。研究发现,现行体系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指标不合理、评价结果应用不充分等深层矛盾。本研究构建“政行企社校”协同评价框架,设计“基础层-特色层-动态层”的三维指标体系,提出精准诊断、刚性约束、社会监督、品牌赋能“四位一体”闭环机制强化结果应用,为构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格局的高职评价体系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19期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文+导游”智慧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陈恩楠;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共建国家学生对“中文+职业技能”教学项目的需求日益增长,因此推动国际中文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以印度尼西亚玛中大学中文系学生为对象,构建“中文+导游”智慧教学模式,依托建构主义、情境学习理论和任务型教学法,结合数智技术设计分层任务驱动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通过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实训、多维评价及赛教研共同体建设,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职业技能与数智素养,为“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可行性路径。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技术支撑,推广语技融合的智慧教学模式,以服务“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需求。

    2025年19期 165-16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三维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于海峰;孟彬;

    随着新型警务模式持续深化与犯罪形态不断升级,公安院校亟须培养适配实战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针对这一现实诉求,本文创新构建“技术解码、教学重构、实战复盘”三维能力培养框架,并系统解析三者的内在协同机制。在培养路径方面,公安院校可通过警务科技工作坊、技术创新研讨会等载体培养技术解码能力;以“一课双师”教学模式、设计模块化课程提升教学重构能力;依托复盘运行体系与完善案例转化机制强化实战复盘能力,旨在为公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及实战化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2025年19期 168-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景德镇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美术史论教学的研究

    任东方;张彩云;

    景德镇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为美术史论教学提供了独特的素材与实践载体。地域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教学,有利于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方式,推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将课堂中的理论知识运用于解决地域文化的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景德镇的地域文化资源,结合美术史论教学的特点,探索二者的融合路径,如建构特色课程体系、开拓新型教学方式、深化校地协同机制等,以促进高校美术史论教学的创新发展。

    2025年19期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路径研究

    王晶;徐玉竹;

    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聚焦大学生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的培育路径,探讨其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践价值。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困境,提出重构梯度式课程体系、创新具身化实践活动、整合家校社协同网络、革新动态化评价机制等系统性路径,旨在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问题干预”向“潜能激发”转型,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积极心态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19期 174-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术国际移植现象的比较研究——基于杜威教育思想移植到中国和日本的案例分析

    赖浪宇;

    学术国际移植现象是学术研究领域的一种重要现象,学术国际移植现象有效地促进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学术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术国际移植现象的概念、特征与理论进行分析,对杜威的教育思想移植到中国和日本后产生的影响这一案例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实践中得出的有益启示,包括注重因地制宜与本土化改造、注重文化交流与融合、把握好理论的普适性与实践的特殊性的平衡、构建多元协同的长效机制,旨在为优化高等教育学术国际移植现象提供重要参考,促进学术交流与发展。

    2025年19期 178-180+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路研究

    孟磊;杜智豪;

    数据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服务能力,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当前,在数据赋能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工具认知偏差、数据应用挑战、人才培养不足和保障机制不全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为此,本文提出从树立数据赋能正确理念、加强数据赋能应用能力、完善数据赋能人才培养、健全数据赋能保障机制等方面入手,不断发挥数据在地方高校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支撑作用。

    2025年19期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法学专业教育改革的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贾艳萍;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高校法学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现实挑战,是他们应当面对的时代命题。数字化转型下法学专业教育改革面临的挑战包括政策执行存在偏差、教师思维落后于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法学专业与智能信息技术未能深度融合、法学教学案例库资源建设缺少数字化支撑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应强化政策执行重点,提高教师对数字化赋能教学的改革意识,强化法学专业数字技术赋能以及建立数字化法学案例资源库,进而推动法学专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19期 185-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外部驱动与内生发展:英国高校内部质量评估机制的形成路径

    张慧芹;刘永;

    英国高校内部质量评估机制的形成是外部驱动与内生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政府政策与法规的引导、社会需求与市场竞争压力的加大、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运动的推动是其形成的外部驱动因素;高校对学术卓越的追求、高校管理理念的转变、学生权益意识的觉醒是其形成的内生发展因素。两者相互作用体现为:政策引导与高校自主探索的结合;社会需求与学术追求的平衡;国际趋势与本土特色的融合。这一由外而内、内外协同的形成路径,对我国高校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强化高校主体地位、关注多元利益相关者需求等。

    2025年19期 188-190+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背景下混合式教学发展研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陈吉韵;戴欣佚;

    文章从文献计量学角度进行分析,应用CiteSpace软件对2015—2024年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混合式教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进行可视化分析与知识图谱绘制。本文应用如下指标进行分析:总发文量、关键词共现和聚类、研究热点、研究演化与前沿。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技术影响教育结构、流程与目标体系,混合式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体系的吸收与内化。当前,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智能教学系统开发及教育治理机制有待深化探索,混合式教学和协同育人仍需要加强融合。

    2025年19期 191-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向赋能:普特融合教育中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策略

    邓朝晖;许薇;

    普特融合教育旨在打破传统教育中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之间的隔阂,让特殊需求学生能够与普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共同进步成长。本文基于我国普特融合教育的推进现状,提出了构建多模态评估个性化教学体系、重构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的双重协同、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多样化教学创新、完善专业化教师发展支持系统,促进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的共同成长与发展,实现教育公平。

    2025年19期 195-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教育管理价值重构与路径探索

    李佳;赵阳;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资源配置与人本需求矛盾突出、评价体系单一性的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实践路径:一是重塑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构建多元立体的评价框架;二是转变管理主体角色,建立深度互动机制;三是优化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构建跨学科课程架构,旨在促进高校教育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和现代化趋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025年19期 198-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教资料征稿启事

    <正>《文教资料》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公布的首批综合型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文教资料简报》,创刊于1972年。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前瞻性。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8359,半月刊。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特别说明1.凡在本刊发表的论文,作者应保证对作品拥有完全合法著作权,严禁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文责自负。本刊不承担因论文著作权纠纷所带来的任何连带责任。2.凡经本刊使用的来稿,即视同投稿者同意授权本刊及本刊合作媒体进行信息网络传播、发行及入编相应数据库,且不再支付任何费用。

    2025年19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