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语言文学研究

  • 瑞金客家方言重叠式探析

    张惠兰;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田野调查法,旨在探究客家话瑞金方言中的重叠式现象,通过对瑞金话中重叠式双音节及多音节等不同音节类型的研究,分析其语法意义及语法功能。在对真实语料的分析与研究中发现,瑞金方言的重叠式不仅数量繁多,而且类型十分丰富。瑞金方言重叠式呈现的形象性和情感性倾向与客家方言的整体特征基本吻合。综合来看,这些重叠式在语法上具备程度加深或削弱、数量增多或减少、主观性增强的语法意义,且各自在句子结构中承担着特定的语法功能。

    2025年15期 3-5+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主位推进理论视角下的英汉翻译策略探究——以《同心笃行续写中哈关系新篇章》为例

    郎明珍;李永兰;

    本文深入探讨了主位推进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指导作用,旨在帮助译者更精准地把握原文信息结构,提升翻译质量。文章通过比较探究英汉主位结构的异同,分析这些异同对翻译实践的重要影响,讨论主位推进理论不同模式对语篇连贯性和信息传递的重要性,从主位同一模式、述位同一模式和平行模式切入,辅以具体译例,展示主位推进模式在翻译中的应用,强调译者需根据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和英汉语言差异灵活调整翻译策略,以实现译文的连贯性、准确性和自然性。

    2025年15期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法国方言政策的沿袭与变革

    孙斯恬;

    法国对语言的重视由来已久,其方言政策曾经历数次调整与变革。从普及法语到禁用方言再到重视地方语言文化,最后“方言入宪”,法国方言政策始终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在世界范围内具有代表性。其中央集权传统与语言同化政策导致了方言的式微,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法国又借保护文化多样性重塑国家软实力,这一经验为多民族国家处理语言文化遗产提供了历史借鉴。

    2025年15期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商隐与戴望舒的诗歌意象比较研究

    胡焕新;

    李商隐与戴望舒的诗歌意象在情感表达、感伤基调、多义象征等方面存在跨时空的文学共鸣,但两者的诗歌在意象选择、情感表达与艺术特色方面又存在显著差异,彰显了戴望舒借古典意象承载现代体验、重构传统以完成现代审美范式突围的特殊路径。

    2025年15期 14-16+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宽作品的编纂与流传考述——以《家藏集》和《吴文定公诗稿》为例

    邓茗杨;

    吴宽是明代中期吴门地区声名卓著的诗人、书画家。近年来,学界对吴宽的研究更为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在其作品的编纂与流传方面,仍有进一步探讨的空间。尤其是他的两部重要作品集——《家藏集》和《吴文定公诗稿》的编纂过程、版本流传及其影响,值得学界细致梳理并深入分析。本文通过对这两部作品集的考察,不仅可以揭示吴宽作品的传播路径和接受情况,还能深入理解明中期文人对于作品鉴赏与流传的观念。

    2025年15期 17-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探析早期文学研究会严肃文学态度的确立

    史濛;

    成立于1921年的文学研究会作为一个文学团体,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初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一方面在继承“五四”的基础上,转变整体文学态度,反对消闲、游戏的文学观念;另一方面在外国文艺思潮和流派大量涌入中国的同时,有选择地译介外国文学,确定自身文学道路,倾向写实手法,倡导“为人生”的文学观念,鼓励相关创作实践,使早期文学研究会严肃的文学态度真正得以确立,更有助于其实现在文学背后教化民众与改造社会的主张。

    2025年15期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子美玲童谣诗思想内涵探析

    罗瑜珍;

    金子美玲的童谣诗语言质朴、风格清新、言浅意深,从主题上大体可分为自然万物、童年与成长、情感与人际关系、生活哲理与感悟、幻想与想象等五类,蕴含以童心对话自然万物、以童真体悟世间情感、以童趣探寻生命本真等思想内涵,给世人以宝贵的启迪。

    2025年15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史学研究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蕴

    滕晓玮;申雪松;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问题,以共产主义理论为视角提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共产主义最高价值追求,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深刻的社会批判视角。《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阐述,强调了人的自由自觉活动和社会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明确了价值归属。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批判与重塑的方法系统讲述了人的类本质、人的实践本质以及人的社会性本质,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论指导,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解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5年15期 27-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与超越

    朱瑞霞;

    马克思通过对现实社会问题的考察,从法哲学批判入手逐步推进了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的批判。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则体现在这一批判过程中。在经济关系上,马克思深入考察了异化劳动,指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弊端;通过对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的分析指明了终结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方向——扬弃私有财产,实现共产主义。

    2025年15期 30-3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哲学视域中“悬置判断”的正当性研究

    胡鑫林;

    本文通过历时性考察与共时性分析,系统探讨“悬置判断”在不同哲学体系中的理论形态与认识论价值。皮浪主义通过悬置判断实现伦理超越,将哲学思辨导向“不动心”的生存境界;笛卡尔以普遍怀疑重构认识论范式,使悬置成为确证“我思”本体的方法论基础;胡塞尔现象学通过本质直观赋予悬置判断新的内涵,实现从自然态度到先验主体的认知转向。现代语言哲学通过分析“等价性”与“探究性”的辩证关系,为悬置判断提供了新的解释框架。悬置判断不仅是哲学怀疑传统的核心方法,也是人类认知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规范维度,其在调和真理诉求与认识限度、建构主体认知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2025年15期 33-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尽美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语境和理论渊源

    王琨;

    王尽美教育思想是包含王尽美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目的的思考、对乡村教育、师范教育改革的探索以及工人教育、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的实践等内容的完整思想体系。它萌发于王尽美坎坷的求学时期,形成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教育腐败的历史背景,受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李大钊等人的平民教育思想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念的多重影响。王尽美的教育思想不仅为党的教育方针提供了理论参考,还为马克思主义在山东的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5年15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思想理论研究

  • 数字文明视角下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与话语体系构建

    王博石;

    在数字文明时代,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面临多重挑战,本文从数字文明视角剖析中国人工智能治理理念与实践经验,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方案和话语体系。中国方案立足“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传统文化智慧,融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形成数字主权与全球协作的辩证统一的治理观,通过国内法治建设与产业监管创新,社会试验区探索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中国从数据跨境流通与算法监管,风险评估与数字伦理等维度提出兼顾发展与安全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为构建公平包容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新秩序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通过建设多元国际对话平台、形成治理案例与知识体系、重构数字文明话语概念并强化国际传播,系统构建中国特色人工智能治理话语体系,为全球数字治理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范式。

    2025年15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问题导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逻辑与路径研究

    冀文俊;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好、运用好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问题导向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立足新的时代方位,以问题导向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有利于精准施策、破解生态难题;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原则遵循上,本文提出应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调查研究和人民立场相统一和重点突破和系统治理相统一的原则;在实践路径上,本文提出应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推动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完善制度体系建设,提高生态治理能力;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公众参与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2025年15期 45-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青年学生弘扬中国精神的逻辑考量、价值指向和实践进路

    施敏发;

    中国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经验的高度凝练,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丰厚的精神滋养。本文从理论认知与实践经验层面对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展开双重逻辑思考,针对青年群体中存在的“佛系”“躺平”等现象及其背后的精神危机,指出传承弘扬中国精神的价值指向。面对青年学生群体中存在的精神危机,本文从强化中华民族集体记忆,激活中国精神的文化基因;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坚守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高举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对外传播好中国精神这几个方面提出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实践进路。

    2025年15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重要论述的多维解析

    郭世杰;张春秀;

    青年教育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强调了青年教育问题,为青年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文围绕青年教育的现实依据、教育内容和主体力量三大层面展开讨论,剖析青年教育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回答“为什么教育青年”的问题;阐释青年教育中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回答“教育青年什么”的问题;探究青年教育的主体力量,回答“谁来教育青年”的问题,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教育的重要论述进行挖掘和阐释,以更好地指导青年教育实践。

    2025年15期 52-54+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思政课教学研究

    王玉珍;

    项目式学习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种有效方式。针对当前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中存在的项目规划单一、缺乏整体性,项目任务单一、缺乏驱动性,项目评价单一、缺乏实效性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多方面做好项目规划,多任务驱动项目实施,多方式开展项目评价的教学策略。教师通过实施这些教学策略,可提升高中思政课项目式学习的实效。

    2025年15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路径探究

    孙小汐;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对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中思政课,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效果。因此,本文提出挖掘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程内容的契合点、采用多元智能教学手段、强化实践体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路径,进而为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5期 58-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必然逻辑和应然理路

    何敏敏;胡晶晶;李永超;

    高校因其特有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平台优势,理应成为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有力的思想阵地。将高校的资源平台优势与思政教育凝心聚力、立德树人、传道授业的学科优势有机结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顺应时代发展逻辑的必然选择。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远发展的内在要求,大学思政教育是推广绿色发展理念有力的思想阵地。我国应建立以实践为导向的“绿色”思政教学体系,完善“绿色”思政教学体系的机制建设,为国家未来发展培养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人才,进而推动全社会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2025年15期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6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习近平用典”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策略探究

    钱爱萍;田茵茵;

    “习近平用典”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思政课是“习近平用典”学习传承的主要阵地。在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中,将“习近平用典”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提质增效,也有助于大中小学更加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答案。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应充分汲取“习近平用典”的核心精髓,以典释理、以典育人,深挖并运用典故资源,同时在教学目标、方法、评价、师资等方面进行有效衔接和高度融合,不断深化思政课教学。

    2025年15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质生产力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

    饶生东;饶玲;

    新质生产力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和变革。本文从生成机理揭示技术变革与教育创新的同频共振规律,阐释理论逻辑与育人规律深度融合的学理依据,剖析现实需求与技术供给动态平衡的耦合机制;从价值维度论证新质生产力通过打造全时空育人生态、建立精准化教育范式、开拓教育治理新境界,实现教育生态的重构、育人效能的提升和范式的转型;从实践层面提出构建智能教育支撑体系、推动教育形态数字化转型、完善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的系统策略,强调以夯实数字基座、创新育人模式、优化制度设计,形成技术赋能与教育规律协同发展的新型教育生态。

    2025年15期 69-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厦门实践

    张宇;

    新时代以来,厦门市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在平台化与制度化协同、乡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跨学段协作与多元参与以及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纵向贯通机制、资源整合和师资能力等方面仍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厦门市相关部门应强化顶层设计,深化资源整合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师资培养机制,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厦门经验。

    2025年15期 7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化赋能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三维探赜

    董浩;

    在教育数字化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双重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正深度融入学校思政教育全过程。针对当前学段衔接、资源构建、机制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制度、资源与协同三个维度出发,系统探赜数字化对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赋能路径。制度维度建立智能治理框架,能够实现政策标准的数字化重构;资源维度聚焦教育资源的系统性整合,能够实现内容与媒介体系的重塑;协同层面则可构建数据驱动的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育人模式。本文提出从完善数据伦理、优化资源供给、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等方面着手,旨在推动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育时代新人提供系统性支撑。

    2025年15期 75-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中国家意识培育研究

    赵灿;

    全球化语境下,“大学英语”课程的文化传播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路径。本文针对当前国家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目标缺失、表层化融入、单向化灌输、单一性作业及评价机制缺失等核心问题,构建“目标引领—内容重构—方法创新—作业变革—评价赋能”五维一体的课程思政实践模式,以期破解国家意识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价值悬浮”困境、推动课程思政的范式创新。

    2025年15期 81-83+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陈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凝心聚力的根和魂,能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应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族认同价值、道德涵养价值及素养培育价值。本文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创新性融入传统伦理思想重构思政课程内容;沉浸式融合传统文化资源活化思政实践形式;多样化营造传统文化氛围丰富思政育人空间。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高校可以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15期 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四维路径

    匡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出发,揭示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作用,继而从理论教育、历史文化、社会实践和情感交流四个维度提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以期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同与情感归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15期 88-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实施路径研究

    郑延龙;王吉;

    为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本文探讨中国故事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在分析了相关概述后,提出在教学设计方面应坚持理论与叙事有机融合、情感共鸣与价值认同双重建构、历史逻辑与现实关怀辩证统一等理念。基于此,本文提出的实施路径主要包括典型故事资源的筛选与优化、叙事性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重构以及基于深度学习的多元评价机制,进而提出构建制度支持与资源整合机制、培养和提升教师叙事能力和构建校内外协同育人生态是实现有效融合的重要保障。

    2025年15期 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新时代增进“四个自信”视域下弘扬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涵和践行路径

    张盈丽;张雷;

    塞罕坝精神的时代意涵包括牢记使命、艰苦创业以及绿色发展。塞罕坝精神的孕育、弘扬与践行过程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担当和制度优势,传承和弘扬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塞罕坝精神对增强道路自信、坚定理论自信、强化制度自信、巩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上,弘扬塞罕坝精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实践工作中探索、践行塞罕坝精神,为“四个自信”固本铸魂。

    2025年15期 94-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弘扬红旗渠精神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

    余萍萍;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彰显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林县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在新时代也历久弥新,指引着中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践行和弘扬红旗渠精神对于增强理想信念、发扬奋斗精神、引领社会风尚、牢记使命担当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推动红旗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家庭应注重家教家风建设,社会应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共同助推红旗渠精神在新时代闪耀光彩。

    2025年15期 97-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抗战精神的路径研究

    於永艳;王晓丽;

    抗战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民族复兴、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为全球治理提供和平基因等时代价值。目前,高校已从校园活动、课程设置、社会实践和媒体传播方面入手,使抗战精神在青年群体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增强其影响力。同时,新时代大学生弘扬抗战精神也存在认识不清、实践活动参与度不足、制度保障存在短板等问题。因此,本文从个人、高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弘扬抗战精神的具体路径:个人应主动深化认知并践行,高校应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社会应整合各方资源,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共同推动抗战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弘扬。

    2025年15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价值与实践研究

    高明;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蕴含党的奋斗历史与红色基因,是高校思政育人的宝贵资源。本文从三个维度系统探讨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在为何融入方面,伟大建党精神通过夯实思政课理论基础、强化思政课价值引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展现了丰富的价值意蕴;在融入什么方面,本文聚焦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阐释其理论逻辑;在怎样融入方面,本文提出深化课程目标、有机融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体系的立体化实践路径。本文对二者的融合路径展开深度剖析,旨在对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时代新人提供理论参照。

    2025年15期 104-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航空报国精神谱系的建构维度、演化特征、赓续路径

    王姝;李江波;

    航空报国精神谱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航空事业在不同历史时期以不同形式呈现的精神面貌,基于历史发展维度、地域范围维度、创造主体维度建构了这一精神谱系。新时代要把握航空报国精神谱系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从理论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三个层面来赓续航空报国精神谱系。

    2025年15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9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红色文化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探索

    刘亚蓉;单邦来;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财富,将之有机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分析了红色文化融入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现状,指出其中认知存在偏差、实施存在局限与教学评估滞后的问题,从而提出要革新观念使融入红色文化的劳动教育“实”起来,以教学方法创新使融入红色文化的劳动教育“活”起来,精准评估红色文化融入成效使劳动教育“优”起来,最终实现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

    2025年15期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辅导员提升政治引领力路径研究

    冯芳;段晓灵;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承担着对学生开展政治引领和思想引导的重要使命。为了完成好使命,高校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政治引领力水平,坚定理想信念、提升专业素养、增强责任担当。然而,在当前的实际工作中,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能力的提升存在政治理论水平有待提升、工作方法不灵活、工作协同性不足的问题,导致高校辅导员对学生的政治引领力成效不够显著。新时代提升高校辅导员政治引领力要求辅导员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创新政治引领方式、强化协同合作,探索新时代提升引领力的新路径。

    2025年15期 115-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党建赋能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

    林兴勇;胡萍;

    高校通过强化党建赋能,将在“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中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引领、提升政治属性和战斗堡垒作用。当前党建赋能“一站式”学生社区治理已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但仍然存在党建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学生社区活动开展形式单一、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足、党建与社区治理融入度不够等问题。由此,高校应在优化党组织架构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党建引领与社区治理的结合点,通过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创新社区活动形式、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深度融合党的组织优势与学生社区治理,推动“一站式”学生社区高质量治理,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校高质量发展。

    2025年15期 118-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4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高校党组织赋能新质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

    孔令利;

    高校党组织赋能新质人才培养,不仅有利于党建和业务的双赢,还有利于聚焦育人资源优势,助推高校党组织建设的改革创新。本文从育人目标、育人功能、育人优势等方面进行研究,明确了培养新质人才模式的主要内容,并分析高校党组织赋能新质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教学模式亟须创新、学科设置亟须完善、培养新质人才的产教融合存在壁垒,针对性地提出变革培养模式、优化学科设置、促进产教融合的对策,以期构建培养新质人才的新模式。

    2025年15期 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育教学研究

  • 乡村幼儿园在地化教育的价值与路径

    李高峰;申皓丽;

    在地化教育是一种回应乡村教育衰落与社区危机的教育改革理念。乡村幼儿园实施在地化教育,旨在扎根本土实践,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活在地资源,推动乡村幼儿园在地化教育的内生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助力乡村可持续发展。乡村幼儿园在地化教育的有效实施依赖多种因素的共同推进,基于此,本文提出促进在地化教育理念认同、设计在地化教育课程和构建在地化教育场域的具体路径。

    2025年15期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黑衣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研究

    韦怡;

    本文聚焦黑衣壮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构建了“主题化课程体系—生态化实施路径—叙事化环境设计—家园社共同体协同机制”四维框架,以期为黑衣壮族文化教育资源转化与民族地区幼儿园课程开发提供范式。

    2025年15期 130-13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劳动教育理念下大班值日活动现状研究

    陈瑞;胥瑞博;徐菁;

    劳动教育是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值日活动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对培养幼儿自理能力、责任心、集体荣誉感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当前,幼儿园值日活动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值日制度执行异化、值日内容固化、值日任务分工主体参与不足、值日生特权缺乏公平性等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从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构建弹性值日制度、完善值日活动评价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以优化值日活动的实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2025年15期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时代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策略研究

    王国乐;

    学生的量感、数感、空间观念等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都不离开想象力。想象力是促进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一种元能力。学生的表象积累亟待丰富、思维边界亟待重构以及想象训练亟待强化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也是制约学生想象力发展的主要因素。基于此,本文提出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具象数学知识、创设多维学习情境和开展趣味课堂活动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想象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2025年15期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0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以数学学科阅读推动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

    潘霞;

    数学学科阅读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路径。系统化的数学学科阅读应包含四大相互支撑的类型:理论性阅读锚定概念原理,夯实学生数学思维的认知基础;应用性阅读聚焦真实情境,培养真实问题解决的关键能力;开放性阅读强化探究过程,激发主动探究的创新意识;批判性阅读注重反思过程,培养质疑创新的高阶思维。这四类阅读协同作用,共同构成一个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机体系。

    2025年15期 139-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质策略研究

    李洪波;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目标定位模糊、资源开发乏力、时间规划失当、评价体系僵化等困境。基于此,本文提出精准锚定目标、深挖资源潜力、优化时间配置、健全评价体系等策略,旨在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提供助力。

    2025年15期 142-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平衡视角下的初中语文单元教学

    徐雷;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大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养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当前初中语文单元教学在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平衡方面仍存在教学内容碎片化、生活元素脱节化、师生互动浅表化、教学评价单一化的问题。对此,教师可以从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师生互动、完善评价体系方面入手,达到构建完整知识体系、增强生活元素融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025年15期 145-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9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公益性研学课程开发:价值、问题与实践建议

    张胜兰;吕惠芬;龚正华;

    当前,地方公益性研学课程存在规划与实施缺乏系统性、活动组织重游轻研、地方文化资源的育人价值挖掘不足以及实施保障体系亟待健全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四位一体”课程开发联合体,凸显课程的地方特色和公益普惠性定位及实践育人目标,基于文化资源内蕴的育人属性设计课程,加强经费和师资与安全管理的多维支撑策略,以期推进区域性研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15期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赋能英语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的提升

    李卷卷;

    依托人工智能,英语教师可提升跨学科教学效能。然而,当前教学理念更新滞后、学科融合基础薄弱、教学技术应用不足及教学考评机制单一等问题成为制约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的主要障碍。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四维提升策略:强化跨学科教学认知、依托人工智能构建“英语+×”知识图谱、提升教师跨学科信息技术素养与完善机制保障体系。

    2025年15期 152-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刘延越;张虹萍;

    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为例,探讨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通过分析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及其与高中历史教学的适切性,提出了真实性、趣味性和实操性等应用原则,并提出针对性应用策略,即运用角色扮演,涵育家国情怀;利用教学资源,辨析史料真伪;巧用虚拟现实技术,获得沉浸体验。研究表明,情境教学法能够有效弥合历史与现实的时空鸿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

    2025年15期 156-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新”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探索与构建

    曾宗怡;尹玉婷;

    在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亟待完善。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存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教学资源保障性投入短缺、信息化水平不高的问题,提出重塑以“三新”为导向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优化与“三新”需求精准匹配的教学资源配置、构建“数智赋能”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诊断平台等适应“三新”背景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策略,以期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15期 159-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下教师数字胜任力的内涵、现实挑战与实践路径

    张萌;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发展趋势的数智时代下,教师数字胜任力成为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教师的数字胜任力在认知意识与自主建构、终身学习与技术迭代、技术应用与教学融合、硬件设备与制度支持等方面面临现实挑战。针对这一挑战,本文提出唤醒教师数字胜任力意识、开展教师数字胜任力培训、推动教师数字化教学实践与打通教师数字胜任力路径等策略,以期帮助教师提升数字胜任力。

    2025年15期 162-16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5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具身学习理论的师范教育双导师协同教学路径优化

    丁之境;

    “双导师制”作为培养高质量师范生的关键举措,在实践中常面临协同设计、实施与反馈等困境。具身学习理论与双导师协同教学的深度融合,可推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从“技术理性”向“具身智慧”转型。这一融合路径有助于优化协同机制、强化课程实施协同性、创设具身化学习场景及完善评价反馈体系,为重构高效的双导师协同教学模式开拓新的实践路径。

    2025年15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协同共育下师范生教育实习新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张婷;

    当前,传统师范生教育实习存在政府统筹管理机制不完善、师范院校实习管理体系科学性不足、实习基地指导存在多重短板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协同育人理念,构建了“123+N”实习精细管理新模式,并提出以下路径,包括赋能政府:构建“数据驱动,全程可视”新机制;贯通高校:创建“协同共育,全面融合”新体系;激活基地:打造“标准引领、数字赋能”新范式,以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15期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智时代背景下“一体两翼五维”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路径研究

    卜晓波;林上将;李思瑞;

    本研究揭示了数智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工作存在数字鸿沟、就业矛盾与模式转型三重挑战,提出理念革新、目标重构、场域拓展的转型逻辑,并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提高就业技能、促进全面发展等路径实现思政育人功能,提出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就业赋能与生涯发展双驱动、五育融合支撑,形成“精准资助—能力提升—价值引领”的闭环机制,为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提供理论范式与实践方案,旨在构建数智时代“一体两翼五维”资助育人体系。

    2025年15期 173-175+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伦理学视域下外国文学课程的价值重构与教学路径研究

    陈亮;

    在新文科建设与课程思政培养目标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既要探索中国特色文科教学路径,也要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文学伦理学批评以伦理教诲为文学教育核心目标,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导向及新文科建设目标高度契合,为外国文学课程的价值重构与教学创新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当前,外国文学教学实践面临教学理念的伦理错位、教学内容的伦理失衡和教学行为的伦理折扣三重困境。为此,高校亟须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创新教学模式、建设教学资源和探索实践路径来构建全链条德育体系,在传授文学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2025年15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创新创业视角下的高校土木工程教学改革研究

    苏芮;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对人才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前,高校土木工程教学存在创新创业教育意识不足、课程体系不完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和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更新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路径,以期培养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土木工程复合型人才。

    2025年15期 180-18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青年创造性劳动教育生态的内涵向度、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桂尚书;陈佳文;

    数字化转型与产业变革背景下,构建高校青年创造性劳动教育生态成为培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重要路径。本文以高校创造性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切入点,构建“价值—能力—生态”三维互构的创造性劳动教育生态。该体系强调系统性、阶段性、创造性和生态性逻辑,构建核心动力生态、教学课程生态、支持保障生态和外部协同生态,摆脱劳动教育碎片化困境,助力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实现劳动价值观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发展。

    2025年15期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全球素养教育的本土阐释与实践进路——基于对话理论

    罗菲;

    作为21世纪核心教育目标,全球素养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个体参与全球议题的思维与实践能力。文章通过讨论全球素养与我国儒家思想中蕴含着世界治理思想的内在关联性,论证了全球素养教育在我国实施的必要性。对于当前全球素养教育存在“非主体”威胁、文化的内敛性影响、世界市场的支配权影响等困境,本文从对话理论出发,主张构建开放性教学环境,促进知识共享与视角拓宽;变革教学方法,增加课堂的厚度与深度;开展富有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在对话中推动行为的转变等实践进路培养学生的全球素养。

    2025年15期 187-189+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学类文本关键词的功能类型及应用策略探究

    于浩;何伟杰;

    关键词是承载文本核心表意、重要信息与深层逻辑的词语。依据关键词在文学类文本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功能,本文将其分为内容型、形象型、情感型、象征型关键词,并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围绕文本关键词进行问题设计、开展群文阅读与注重方法归纳。

    2025年15期 190-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体育强国背景下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与育人功能研究

    王志方;

    体育强国建设对高校体育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更高标准,本文从体育强国与高校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入手,系统探析了高校体育文化在全面育人中的具体作用,并剖析了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价值认同不足与理念落后、体制机制不健全、资源配置不合理与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重塑体育文化理念、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整合多元体育资源出发,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旨在充分发挥体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为体育强国建设提供高素质人才支撑和文化智力保障。

    2025年15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信息化驱动的高校一体化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构建研究

    苗英华;杨铖;姜雯君;

    信息化技术在高校智慧就业服务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针对当下就业服务平台存在的整合性不足、针对性缺失、共享性缺位、精准性缺乏、互动性不强等问题,提出“核心数据库—三大功能模块—多元场景”的智慧就业服务平台架构,包含实时特征建模、智能对接引擎、战略决策辅助系统,覆盖学生、教师、企业、家长、高校等多方主体的需求,实现就业服务从事务性操作向战略性工程的跃迁。

    2025年15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教资料征稿启事

    <正>《文教资料》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公布的首批综合型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文教资料简报》,创刊于1972年。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前瞻性。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1004-8359,半月刊。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

    2025年15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文教资料征订启事

    <正>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文教资料》编辑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8359《文教资料》,1972年9月创刊,是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级文化教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确认公布的学术期刊,以语言文学研究、哲学史学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着重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尤为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小学教师论文发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025年15期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