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语言文学研究

  • 语用对等理论视域下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公示语英译研究

    陈晨;

    本文以徐州淮海战役纪念馆公示语的英语翻译为研究对象,基于语用对等理论,系统考察纪念馆公示语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译者通过灵活运用增补、删减等翻译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公示语的跨文化传播功能。本文旨在探索如何在确保翻译准确性的前提下,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更好地向国际受众传播中国革命历史文化。

    2025年11期 3-5+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留学生汉语副词“再”的偏误分析

    刘彩琳;

    本文以汉语副词“再”为研究对象,通过搜集和整理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1 200条汉语学习者的语料,对“再”的三种主要偏误类型误代、误加、错序进行分析,并对“再”这一偏误产生的三种原因,即语言迁移、由训练造成的迁移、学习策略进行讨论,以期为对外汉语副词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2025年11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忠义文化的双重表现:关公与赵氏孤儿的比较研究

    郭家玥;王晋丽;

    本文以关公与赵氏孤儿为研究对象,通过文本分析与文化阐释探讨忠义文化的双重表现及其时代内涵。忠义文化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既强调“忠”的责任担当与“义”的道德正当性,又通过个体忠诚与集体大义的辩证关系展现其复合性特征。本文不仅揭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及个体对忠义文化的认知差异,也指出忠义文化对当代社会伦理重构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2025年11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含混的希望——从鲁迅《故乡》的“碗碟事件”谈起

    何丽芳;

    “碗碟事件”是鲁迅《故乡》中的一个悬案,以往的研究者都聚焦具体的问题答案,致力于找出偷藏碗碟的人,但他们恰恰忽略了“碗碟事件”本身真正的意义。“碗碟事件”本身是一个含混的事件,首先,其含混性在于“到底是谁偷了碗碟”这个问题本身就没有明确的答案;其次,“碗碟事件”真正成为一个“事件”是发生在现实离乡的途中,并且引发了最后关于“希望”问题的讨论。“碗碟事件”的含混性与“希望—绝望”的辩证法在这个位置上建立了从具体到抽象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才是“碗碟事件”真正的意义所在。

    2025年11期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文化交融理论视角下黑龙江皮影文化空间研究——以望奎皮影戏为例

    高雨婷;谭杰;

    皮影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促进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本文通过阐述黑龙江皮影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探讨各民族在皮影文化空间中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出为皮影文化传承注入新活力、助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的举措等,分析黑龙江皮影文化空间的运行模式与皮影文化空间再生产的逻辑。

    2025年11期 17-19+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女性主义叙事视域下的《夏洛特·坦普尔》

    陈昕佳;

    《夏洛特·坦普尔》于1791年首次出版,并在美国大受欢迎。苏珊娜·罗森运用全知视角构建道德寓言,通过堕落少女的故事展现了女性成长的困境,并通过作者型叙事声音直接介入文本,塑造立体人物,采用第二人称增强互动,将道德劝诫融入诗性语言,突破传统的说教模式。该作品不仅为女性主义批评提供了性别政治新视角,也以叙事策略引导读者审视自我认知与时代局限。

    2025年11期 20-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研究——以山西黎侯虎为例

    刘鑫;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维护文化多样性与历史记忆的重要命题。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西黎侯虎”为研究对象,探讨传统手工艺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生存困境与转型路径。研究发现,黎侯虎面临传承群体发展受限、文化表达不够生动立体、传播方式单一及政策支持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强调通过加强古村落保护、深挖文化内涵、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以及加强各方的协同配合等措施来完善黎侯虎的传承机制,打造非遗文化产业链,提升黎侯虎影响力,在坚守文化基因的同时拥抱现代性。

    2025年11期 2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哲学史学研究

  • 论《庄子》的自然观与哲学思考——以《逍遥游》为例

    王荣;

    本文以《逍遥游》为例,探讨了《庄子》中的自然观察与哲学思考,分析庄子对自然现象的感知和对宇宙人生的思考,揭示其思想的丰富内涵。研究指出,庄子的寓言和比喻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敏锐观察,还展现了超越有限视角的思维方式、丰富想象力与哲学思考的结合以及怀疑与批判精神。这些思想为理解中国古代哲学与自然观的关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2025年11期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乌托邦的救赎:论布洛赫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新发展

    王迪一;

    马克思从劳动产品、劳动过程、类本质及他者的四个维度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本质,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与人道主义关怀奠定了布洛赫异化观的理论基础。基于20世纪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布洛赫将异化延伸至精神与文明维度。在精神层面,工具理性膨胀遮蔽了人的主体性,希望降级为消费欲望;在文明层面,文化商品化消解了艺术的超越性,大众文化沦为意识形态工具。针对这种现象,布洛赫提出了以唤醒人的乌托邦精神为理论旨归的解决方案,强调“自我相遇”的哲学路径,将内在超越意识转化为革命实践,以对抗异化并重构主体性意义。

    2025年11期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异化劳动的复归:私有财产扬弃与现实意义探究

    陈学汛;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且劳动使人自由。但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劳动成了“见物不见人”的活动。马克思在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中指明扬弃私有财产是通往人类解放的历史性道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对社会主义劳动观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对新时代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2025年11期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

    梁洁;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以来,始终与中国具体国情结合,经历了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能取得三次飞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真理性、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实践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息息相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始终秉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并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

    2025年11期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土家族生态观的三维审视及当代价值

    杜骞;

    本文以土家生态观为研究主体,从自然崇拜与生态伦理体系的建构、山地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集成、社会组织与生态治理机制三个维度探讨当地民众具体的生态实践,分析其“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生态理念,并从生态智慧、生态文化、生态方案三个视角分析土家族生态实践的当代价值,以期为民族地区乃至国家推进生态振兴、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改革开放以来陈潭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郭宋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陈潭秋研究稳步推进,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涌现了包括文集、回忆录、著作和论文在内的一批高质量学术研究成果,解决了许多此前存在争议和模糊不清的重要问题。但现存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特别是在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陈潭秋的思路内涵发掘以及陈潭秋与其他党的创始人的比较研究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这要求学界进一步加强陈潭秋相关文献的搜集、整理工作,深化和拓展陈潭秋研究的领域和问题,重视研究方法的更新与运用。

    2025年11期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思想理论研究

  • 逻辑、内容、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问题论述的三维探析

    张苏娜;赖继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妇女问题上的系列论述不仅逻辑严谨、内容丰富,而且蕴含着重要的时代价值。这些论述不仅为中国妇女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深刻指导,也为全球妇女事业的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本文从逻辑基础、主要内容和实践路径三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妇女问题的论述,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新时代妇女事业的发展方向。

    2025年11期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取用有节”到“绿水青山”:生态智慧的创新转化

    仇彩红;

    中国传统“取用有节”思想倡导顺应自然、节制欲望,体现着包含生态自然观、生态民生观、生态经济观的生态智慧。新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对“取用有节”进行创新性发展:一是实现自然观的传承与创新,二是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三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底线思维,实现了传统生态智慧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为统筹高质量发展与生态保护提供了核心指引。

    2025年11期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设计研究

    张静茹;

    实践性作业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设计仍存在形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个体差异、实施动力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其育人功能的发挥。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实践性作业本身的复杂性、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以及教师专业素养的限制,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包括解决实践性作业客观存在的难题、为学生实践性作业的完成提供支持及提升教师实践性作业设计素养,为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性作业设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59-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劳动教育中职业美德建构的理论阐释

    赵波;

    新时代职业美德建构关乎全社会职业道德建设及个体品德与职业伦理的统一。职业美德具有伦理意义,其不仅是社会职业群体的美德标准,也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核心内容。职业美德凝聚着超越物质创造的深层价值内核,成为激励全社会奋进的精神坐标。劳动教育是锻造时代新人、铸就美好人生、培根铸魂的重要环节。全面加强劳动教育重在“育”,要以劳动伦理为核心,深刻认识劳动精神的价值,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营造劳动实践氛围,使以爱劳动为核心内涵的新时代职业美德成为民族和时代的鲜明特质。

    2025年11期 62-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效性提升探析

    倪莉;

    广州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契合大中小学人才培养,有助于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增强课程实效性。本文立足实效性提升问题,从加强师资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完善协同育人等方面着手,通过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思政课教师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优化教学内容,使其更贴合学生实际与时代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完善协同育人,形成全方位育人合力等有效路径,探索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助力广州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5年11期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美育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探究

    徐靖雯;张佳伟;

    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学生思想引领、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而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与之高度契合。本文分析了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从政策制度、资源配置、教育理念等角度剖析了当前美育融入高职思政教育不完善、不充分、不融合的现状,并据此重点探讨了二者有机结合的策略:重构系统化课程,挖掘、整合美育资源并深化实践体系,强化互通互惠并推动协同育人,旨在通过美育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拓展教育的深度与广度,进而促进学生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2025年11期 70-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工匠精神培育视角下高职课程思政的职业价值观塑造路径

    孙思;

    本文从工匠精神与职业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工匠精神融入高职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体系,打造校企协同育人平台,创新工匠文化浸润式教学方法,健全工匠精神评价反馈机制的实施路径,以期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塑造,推动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精益求精品质以及职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高校党史育人创新研究

    李恒爽;王东红;杨洪艳;

    本文立足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求,从理论联系实际的角度出发,深入剖析高校党史育人的价值意蕴、实施原则和实践路径。首先,本文详细阐述了党史育人在深化理论认识、传承红色基因、强化责任担当方面的价值,进一步明确了党史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本文结合高校实际,提出了坚持务实管用、体现鲜明特色、突出常态长效等党史育人的实施原则,为高校党史育人工作创新提供了理论参考。再次,本文提出通过党史育人唤醒忠诚意识、提升思想自觉,唤醒拼搏意识、提升政治自觉,唤醒宗旨意识、提升行动自觉,让党史育人在实践中助力高校师生实现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服务效能的三重提升,旨在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入活力。

    2025年11期 77-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

    王爱玲;聂立肖;

    本文剖析了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关系及人工智能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转变,发现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技术应用与育人效果不平衡、资源整合碎片化、价值引领与技术异化的张力矛盾等困境;提出构建“智能互融”教学模式、打造“数据赋能”资源体系、形成“价值引领”协同机制的应对策略。在实践路径上,应构建数字赋能的思政实践创新机制、实施人机协同的思政教师发展策略、构建智慧协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提升育人质量与实效性,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5年11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育人机制创新研究及实践路径探析

    李艳迪;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阐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实践成效和现实挑战。对于场域局限与师资队伍上存在的结构性矛盾,本文提出整合资源构建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丰富实践活动形式和拓展实践平台以及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等具体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政课第二课堂的持续优化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11期 83-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中的思政引领力强化理路

    吴海婷;

    思政引领力是一种教育力量,集中体现在政治引领力、思想引领力、道德引领力和价值引领力四个方面。新时代背景下,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需充分发挥思政引领力的综合效能,确保这一力量贯穿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全过程。

    2025年11期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价值指向、困境及路径研究

    冯荷渊;

    大数据赋能高校思政课,是新时代下促进数字优势向育人效能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在赋能过程中仍存在数据壁垒、“信息茧房”、数据伦理问题等现实困境。因此,本文从搭建思政精准化数据平台、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及载体、加强数据安全建设等多个维度入手,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育人实效。

    2025年11期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短视频赋能艺术院校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实践路径研究

    许丽珠;王彩琴;

    短视频是青年大学生日常生活高频接触的媒介形式,能满足其娱乐需求,同时又具有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的潜在价值。当前,短视频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对艺术院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及话语表达、教学形式及课堂效果,以及教学创新和成果塑造等方面都有影响,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面临短视频资源质量参差不齐、短视频资源的应用条件严格、短视频资源的适配性不足等现实困境。为此,合理运用短视频,打造短视频资源库、将短视频资源融入各教学环节、运用短视频拓展教学内容等实践路径,着力提升短视频与思政课的匹配度,增强思政课堂吸引力与提高育人效果,推动艺术院校实现“价值引领”与“助力成长”的双向发力。

    2025年11期 93-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元馨;白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能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深厚的文化滋养,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校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紧密结合,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活动、思政课教师文化素养提升、网络平台建设等多种形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理想信念的熏陶,从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2025年11期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理想信念的侵蚀及化解策略

    叶燕琪;梁沣明;

    作为历史虚无主义在数字时代的新变体,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对当前青年的理想信念构成了新威胁。软性历史虚无主义具有传播主体虚拟化、立场输出隐蔽化和目标对象年轻化的发展特征,具体而言,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从三重维度侵蚀青年理想信念,即以伪科学理论动摇青年的政治信仰、以虚假的规律弱化青年的家国理想和以非主流观念袭扰青年的奋斗信念。对此,可以从与青年紧密联系的校园教学、日常生活、网络治理等方面着手,引导青年正确应对数字生活所带来的风险挑战,在抵御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新威胁中坚定理想信念,成为推动中华民族加速迈向伟大复兴的青春力量。

    2025年11期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路径

    周蒙蒙;夏小华;

    文化育人要素丰富、结构完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助推文化传承与文明交融等重要作用。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内容体系建设、提升师生文化素养、营造良好文化生态、创新文化育人实践范式,有利于实现文化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质增效。

    2025年11期 104-106+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思政课”视域下融合地方文化资源构建高校实践育人新路径探究

    周一帆;陈日懿;

    在“大思政课”建设背景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本文结合“大思政课”视域下地方文化丰富的育人价值,提出高校应以地方文化的发展性为契机、多元性为抓手、特色性为基点,构建实践育人协同化、融合化、创新化路径策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提质增效。

    2025年11期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高校教师廉洁文化建设与传播

    刘泽清;

    高校廉洁文化建设是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其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深远的影响。推动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与传播,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廉洁文化建设与传播存在思想认识不足、传播方式相对单一、制度机制缺失的困境。本文提出可以从夯实思想根基、拓宽传播渠道、完善制度保障、引导多方参与、共同促进等方面加强教师廉洁文化素养提升,促进高校廉洁文化建设与传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文化支撑。

    2025年11期 111-11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辅导员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探讨

    孟威;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思政元素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融入实践,分析其价值意蕴,并分析了当前高校辅导员在思政教育中面临的挑战:教育方式单一影响学生参与度,教育理念落后缺乏时代适配性,教育实施力量不足导致管理与教育资源有限等。对此,本文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实践策略:创新思政教育模式,深化思政教育理念,优化教育内容,构建互动平台,以增强高校辅导员在思政育人中的作用。

    2025年11期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及创新路径

    胡月;

    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用热血和生命在革命斗争中孕育而成的珍贵财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与素材。新时代,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补足大学生精神之“钙”、筑牢其信仰之“魂”、夯实其意志之“基”。为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校须坚守课堂教学“主渠道”、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着力建设社会实践“主战场”、牢牢依靠班团组织“主抓手”。

    2025年11期 118-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运用红色文物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三维探析

    赵秀芳;赵淑贤;

    红色文物是讲好中国共产党故事的鲜活资源。运用红色文物讲好中国共产党“初心使命”的故事、“浴血奋战”的故事、“人民情怀”的故事、“英雄脊梁”的故事以及关于“中国道路”的故事,有利于强化历史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创新党史教育方式、提升育人实效。在实践路径上,本文提出深挖红色文物历史内容、阐释红色文物精神密码、创新红色文物呈现形式等路径,进而把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讲深、讲透、讲活。

    2025年11期 121-123+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浸润的实施路径研究

    蒲金晶;尹慧;

    红色音乐蕴含着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系统完整的精神谱系以及丰富的艺术审美,具有促进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人民中心立场等美育价值。当前,红色音乐融入高校美育还存在校内实施机制不够顺畅、与专业的融合度不够精准、与大学生审美需求不够契合等困境。在全面实施美育浸润的背景下,高校应坚持红色音乐服务以美育人,突出青年学生的审美需求,创设浸润融合的美育情境,构建红色音乐资源体系,提升红色音乐在高校美育浸润行动中的实践效用,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11期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教育教学研究

  • 心理抚养视角下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自尊的影响

    麻琛;

    父母养育方式是儿童自尊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放养式养育、专制式养育和双向养育三种方式探讨对儿童自尊的影响。本文根据自尊的三大“成分”自信、自我观和自爱,分析养育方式中存在的潜在误区,即情感温度的缺乏与无条件的爱的矛盾、评价性归因模式与积极的自我价值感的矛盾、权力斗争与终身成长型心态的矛盾,从而提出反思父母养育观念、给予儿童行动的机会、借助“乔哈里视窗”进行自我认识与对儿童的积极反馈的路径。

    2025年11期 128-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现实审视与路径创新

    蒋建红;

    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不仅是实现学前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还是维护学前儿童受教育权、促进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理性审视我国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现状,不难发现,当前普惠性服务供给不足、财政投入机制不规范、资源供给结构性失衡、民办幼儿园运营发展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亟须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规范财政投入体制、优化资源布局与精准配置、完善政策扶持与质量评估,探索学前教育普惠性发展的创新路径。

    2025年11期 132-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以深度学习为导向的小学语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倪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本文在分析深度学习和单元群文阅读教学耦合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深度学习导向下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即问题链结构化、情境支架结构化、知识组织结构化,以期提升单元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改善当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碎片化的现状。

    2025年11期 135-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生活化教育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

    黄悦甜;

    陶行知生活化教育理念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为小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理论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强调教师应构建真实性学习情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文本解析与学生生活经验割裂、文学性分析与学生个体体验脱嵌、知识传递范式的认知固化、缺乏生活化教育意识等困境,本文提出文本生活化解构、文化符号转译、具身认知实践、情感迁移设计等策略,以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运用中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螺旋式发展,达成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2025年11期 138-140+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心理发展规律的小学德育工作研究

    梁玥;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直接影响其道德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德育工作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学生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设计符合其认知和情感发展的德育内容,采用情感教育和互动式教学等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道德行为稳定性、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为小学德育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实践指导。

    2025年11期 141-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基于符号互动理论的班主任角色认同优化策略

    唐永伦;刘亚楠;

    在教育改革深化和“双减”政策实施的双重背景下,基于符号互动理论视角的班主任角色定位与自我认同研究,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基于此,本文基于符号互动理论,从明晰自我认知,纠正认同偏差;增进内部互动,强化角色代入;优化外部关系,促进认同融合三个方面提出优化班主任角色认同的策略,以期促进师生良好互动,提升基础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2025年11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乐学与苦学:小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培养

    温燕;田夏彪;王虹丽;

    积极学习情感对小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是促进学生乐学的内驱力。本文提出培养小学生积极学习情感的实践路径:一是以生动教学去课堂教学程式化,塑造乐学课堂活力度;二是以灵活教学去课程实施工具化,加强乐学课程欢迎度;三是以多元教学去管理模式单一化,提升乐学管理满意度;四是以活动教学去文化氛围不稳定,加强乐学文化吸引度。

    2025年11期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初中语文经典阅读中的生命哲思引导与实践研究

    王颖;

    经典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哲思。研究发现,在教学中展开生命哲思教学有助于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价值观念,但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面临文本解读流于表面、引导缺乏深度、情感体验难以触及、价值观塑造效果有限等挑战。为此,本研究提出了选文本、设问题、促交流、联生活的生命哲思引导策略,并结合教学案例加以论证。本研究对于拓展初中语文经典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哲思,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25年11期 151-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课程思政视域下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革命题材小说教学策略探究

    马炜;倪珊;

    革命题材小说作品是以革命精神为内核,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作品,是语文教学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优质资源。但实际教学中存在教师未将课程思政和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学生对革命文化的认知碎片化并存在刻板印象的问题。针对这些教学困境,本文在统计分析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革命题材小说选编情况的基础上,提出教师可以通过“微观看字词”“中观看段落”“宏观看篇章”的逐层深入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鉴赏小说语言艺术,分析小说表达技巧,进而挖掘小说主题意蕴。教师在讲授语文知识的同时,也将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的引导和塑造,使语文教学和思政教育真正同向同行、有机融合。

    2025年11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核心素养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程的路径研究

    王佳鑫;孙彦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宝贵财富,是我们身份认同感的重要来源。高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自己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课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元素,诵读品味经典文学作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活动等路径,引导学生从“知识记忆”走向“文化内化”,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2025年11期 158-160+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指向审美能力培养的初中英语语篇教学研究——以游记类语篇为例

    蔡克英;

    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是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目标之一。针对审美教育视域下初中英语语篇教学中存在的基于语篇感知美的视角不够多元,深入语篇鉴赏美的方式比较单一和超越语篇创造美的活动不太丰富的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语篇,多视角感知美;深入语篇,多方式鉴赏美;超越语篇,多途径创造美的教学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发挥语篇教学的美育功能。

    2025年11期 161-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KAP理论的高职院校健康教育协同发展模型构建及应用

    刘红燕;

    KAP理论强调知识获取、观念塑造与行为养成的有机统一,这与健康素养所涵盖的基本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健康技能三方面素养水平高度契合。基于此,本研究在KAP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知识—观念—行为三者协同发展的高职院校健康教育模型,并从完善教育制度保障体系、优化健康知识传授路径、强化健康态度培养机制、推动健康行为实践转化四个维度,探索该模型在健康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路径。

    2025年11期 164-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化背景下开放大学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苏丹丹;吴青梅;宿晓宁;

    当前,数字化发展势头迅猛,开放大学的教育模式经历了深刻变化,教师角色也随之转变。本文着重探讨了数字化背景下开放大学的特征,对教师团队建设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系列针对性对策:完善政策制度,强化顶层设计;聚焦能力提升,开展多元培训;优化团队结构,促进协作融合;健全管理机制,激发团队活力。这些对策旨在助力开放大学教师团队适应数字化转型,提升教学效能与团队活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11期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标准的创新与实践挑战

    丁香;

    2021年1月,教育部启动了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这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的更新和深化。本文聚焦新一轮审核评估的创新实践,分析了新标准体系与评价机制的重要突破,探讨了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加强质量文化认同与沟通机制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并提高利用效率、完善监督机制并加强信任文化建设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实施效果提供实质性支持。

    2025年11期 171-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家精神融入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意蕴、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

    张娅;

    教育家精神作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价值内核,以“价值—机制—行动”三重逻辑为驱动,破解传统高校师德建设中主体缺位、评价滞后与生态割裂等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构建“师德楷模选树体系”实现从榜样符号到文化生态的升级、以“教师共同体”建设推动个体卓越向群体共生的转型、依托数字技术推动师德评价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以及“师生成长共同体”重构双向赋能的伦理关系这四重路径,形成“价值引领—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关系变革”的系统化方案,实现教育家精神的内化与实践转化,为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2025年11期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闭翠珍;庄欧阳;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学风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学风问题已成为高校办学理念、社会形象、办学水平以及社会影响力的综合性评价指标。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必要性,并就高校学风建设辅导员作用发挥进行探究,提出加强思想引领,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助力学生树立目标;注重方法指导,提升学生专业素养;完善规章制度,科学管理学生行为的具体策略。

    2025年11期 179-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辅导员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心理支持与辅导策略研究

    郭锴;

    面临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环境,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日渐凸显。辅导员作为学生与就业市场的桥梁,在缓解学生就业焦虑,调适其就业心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辅导员工作视角出发,探究其在学生高质量就业中的心理支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理念创新与系统化策略设计,构建了包含分阶段心理支持课程体系、个性化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校园文化与朋辈支持网络和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心理支持模式。

    2025年11期 182-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数智时代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提升困境——基于数字素养视角

    娄珊;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下,提升高职教师的数字素养是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追溯至“双师型”教师提升数字素养的时代之源,我们认识到,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数字能力是融合数智时代的应时之举、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必然趋势和职业教育发展变革的必由之路。教师数字素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但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教师数字素养自主提升意识欠缺、数字发展资源供给不足以及缺乏宏观制度保障失范等问题,基于此提出培养教师自我发展意识、丰富数字资源供给及建立健全培训激励制度等策略。

    2025年11期 186-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高校本科生导师制实践路径探析

    马润钰;

    本科生导师制是全球各高校培养高质量本科人才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各高校近年来在探索实施的育人制度。本科生导师在学生价值观塑造、学科认知传授、学术研究启蒙、校园生活指引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探讨了本科生导师制度认同感低、师生互动效能不足、导学质量不高、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困境,从凝聚师生共识、优化互动效能、提升导学质量、完善配套设施等方面共同发力,优化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路径。

    2025年11期 190-192+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论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民族类高校班级建设与管理

    苏祖波;

    民族类高校是党和国家为解决我国特有的民族问题而建立的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开展班级建设与管理为民族地区培养人才、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和以民族大团结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探讨了民族类高校的班级建设与管理,并从开展系列教育、充实队伍力量和建立制度机制等三方面实现交往交流交融背景下民族类高校班级的积极建设与管理。

    2025年11期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体系构建研究

    杨杏利;

    在全球化加速与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校档案管理工作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聚焦开放型教育环境下的档案管理转型需求,提出构建以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为核心的高校档案管理创新体系。通过完善法规政策、建立动态管理制度以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形成了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双轮驱动协同机制,旨在提升档案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本文基于现状分析,提出构建包含制度创新、技术赋能、协同机制、实施保障和国际视野的三维体系,为高校档案管理现代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11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文教资料征稿启事

    <正>《文教资料》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公布的首批综合型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文教资料简报》,创刊于1972年。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前瞻性。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8359,半月刊。

    2025年11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2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