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悦彤;
山东沾化方言中特殊程度副词各有特点,与普通话的程度副词相比在语义特征和句法分布上有较大差异。本文系统揭示了沾化方言特殊程度副词的语义特征、句法功能及内部差异。研究发现:沾化方言与普通话差异较大的特殊程度副词都是高量级和超高量级的绝对程度副词。其中单音节程度副词“精”“稀”“焦”“乔”由实词虚化,修饰范围窄,仅搭配特定单音节状态形容词或其重叠式。双音节程度副词“诚的”“老么”“着实”语义接近普通话“非常”,但带有夸张的特点,修饰范围广,内部存在量级及句法差异。本文有助于深化对冀鲁官话语法特点的认识,并为方言副词研究提供借鉴。
2025年20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帆;
汉语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其手语转译不仅是语言形式的转换,也是视觉逻辑与文化内涵的跨模态重构。本文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与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为研究对象,依据手语语言学与文艺美学理论构建成语手语转译的“意象—动态—文化”三维模型,通过两首诗词中典型成语的翻译实践,论证该理论模型的应用价值,为汉语文学的多模态传播提供新思路。
2025年20期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2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陆颖恬;
曹植诗歌思想内容的深刻性、精神风貌的复杂性以及艺术风格的多样性与其诗歌意象运用的多样化紧密关联。其中,以“筝”为代表的音乐类意象与以“剑”为代表的武器类意象,在其创作中尤为典型。本文在剖析这两组意象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得以初步窥见曹植诗歌中复杂精神世界的一隅:其作品蕴含个人的文人雅趣、政治追求与根植于集体性的家族伦理情感、礼乐文化传统之间的冲突。
2025年20期 9-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白宗炜;
《刘知远诸宫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诸宫调作品,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最先对其进行考证并于1932年撰写《刘知远诸宫调考》一文。此文多次被译为中文出版,但后来学界对青木的研究成果关注甚少。本文发掘青木正儿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从中探究其治学方法特色,并还原民国时期青木正儿文章的译介情况。
2025年20期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桢杰;
林时对是明末清初遗民,特殊的生存环境不仅使其心态发生了转变,也影响了其诗歌创作。当他心怀复国理想积极投身抗清事业时,其诗歌饱含忠贞之思,既反复吟咏黍离之悲,又彰显怀故拒新的爱国之志;当抗清事业失败后,其诗歌则叙写存身之困,既描绘了生存艰难与理想破灭交织下的个人遭遇,又呈现困境下隐逸自保的心态。这种兼具“忠贞”与“存身”的复杂心态,是易代之际士人在“道统”与“生存”之间挣扎的真实写照。
2025年20期 16-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婷婷;
陈应松在“神农架”系列小说中以鄂西深山为地理背景和文学空间,通过冷峻而悲悯的笔触描绘神农架的众生相,构建出一个植根于地域文化肌理的“生命高原”。本文从底层审视、价值救赎与叙事创新三个层面,探讨该系列小说如何超越传统乡土书写,实现现实关怀与审美表达的融合。小说既承接左翼文学关注底层与再现生活的传统,又融入存在主义对生存的哲学叩问,展示出知识分子的现世责任与精神高度。
2025年20期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言之;
本文以丹尼尔·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为核心,旁及其他作品,探讨18世纪英国小说中经济个人主义冲动与清教伦理体系的互渗与抵牾。笛福通过荒岛日记与个人信仰的双重书写,揭示了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兼具“经济人”理性计算与清教徒精神自省的内在悖论;其空间叙事隐含殖民逻辑的权力建构,体现在对荒岛的测量、命名与秩序重构。而《摩尔·弗兰德斯》中摩尔·弗兰德斯这一边缘女性形象则凸显了社会结构性压迫下底层民众经济生存策略与伦理规训的尖锐冲突。笛福的小说呈现了早期现代性中物质欲望与信仰诉求的永恒冲突,成为当时帝国扩张、阶级分化与性别困境的文学显影,具有丰富的阐释空间。
2025年20期 23-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付一斐;
在《嘉莉妹妹》中,赫斯渥的悲剧结局看似与嘉莉的道德立场相关,实则主要源自其人格结构的内在失衡。赫斯渥在诸多人生关键节点上均经历了复杂的内心挣扎,作为人格结构的显化,这些心理博弈构成了其逐步堕落的主因。本文以弗洛伊德理论为基础,探讨赫斯渥人格结构中各要素的冲突如何影响其行为选择与命运发展,从而揭示社会环境、心理结构与个体命运之间的关联。
2025年20期 26-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宇豪;
地方民间音乐作为群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地域特色与民族情感,是维系文化认同、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本文分析了民间音乐在节庆活动、日常生活及民俗仪式中的表现形式,并揭示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主题、社会价值与民族情感表达。基于此,本文提出数字化传播、社区化实践、教育化渗透等路径,以期将地方民间音乐深度嵌入群众文化生活,实现从被动保护到主动传承的转变,使这一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2025年20期 30-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7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美俊;王晓荣;
数字时代,数字泛在既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新环境,又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资源。数字泛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教育时间自由化、教育空间数字化、教育主体立体化趋势。因此,数字泛在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数字思政、深化数字价值引领、加强高校数字教育,这对于培育好思想政治教育新能动、书写好数字时代铸魂育人新答卷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20期 48-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洁;
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对助力文明乡风、推动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网络文明能够为文明乡风建设打造经济支撑、营造良好生态、筑牢基层组织基础。当前,网络文明建设在助推文明乡风建设的过程中面临以下困境:乡村居民网络文明素养偏低制约文明乡风建设效能,乡村网络文化建设难以满足乡村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传统乡村治理手段难以适应网络文明建设的动态需求。对此,本文提出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地区网民的教育引导力度、提升管网治网用网综合水平、健全乡村网络文明建设机制等实践路径,旨在筑牢文明乡风建设根基,为乡村振兴铸魂聚力。
2025年20期 52-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汤子为;李金霖;
当前高中思政课正处于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培育转型的关键时期,然而诸多问题影响了其转型进程,如时政融入不足,情境创设低效;能力培养缺位,任务建构失当;作业设计同质化,教学评价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困境,本文提出了关注时政热点,设置“大情境”;指向关键能力,建构“大任务”;巩固教学目标,构建“大作业”等突破路径,以期提高高中思政课的教学质量,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20期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0K] [下载次数: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肖冰姝;
数智化转型正深度影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举。将数智技术与会计专业课程相结合,契合了数智时代会计人才素养培育的需求,能够赋能学生全面成长与职业增值。当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在人才培养方向、产教融合、教学实施途径、思政元素融入等方面尚有提升空间。为回应数智时代会计人才培养的需求,高职院校要制定数智赋能的专业课程标准与框架,构建校企协同共育的产教融合新生态,推行线上线下融通的智慧混合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探索构建适应时代要求、契合专业特色的行之有效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2025年20期 58-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丽花;
本文通过分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内涵及其与高职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内在契合性,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意义,并基于高职教育的特点与专题教学规律,为解决当前高职思政课专题教学中存在的理论阐释简单化与教学内容碎片化、文化实践载体缺失与教学场域单一、教师理论素养与教学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从分层递进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多维融合的文化实践平台打造以及专业化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建设三个维度,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职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路径。
2025年20期 62-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曲健;
太行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时代高职思政教育中展现出鲜明的时代价值和独特的实践意义。太行精神中蕴含的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品质,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提高其社会责任感。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太行精神引领高职思政教育创新实践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与价值体现,为培养具有高尚品德以及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20期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雨萌;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对于筑牢学生理想信念根基、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具有重要作用。针对地方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纵向衔接机制缺失、资源转化利用低效、教学方式创新乏力等现实困境,本文提出通过纵向构建分学段螺旋上升课程体系、横向打造全域协同的资源赋能体系、创新提升文化时代感染力等实践路径,以期释放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效能,为培育时代新人注入动力。
2025年20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渝;
当前民办高校在思政引领方面正面临诸多挑战,如对思政引领力的内涵理解不够、资源整合不顺畅以及评价与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制约了思政引领力的提升。本文深入分析民办高校思政引领力的核心要义与实践逻辑,对其现实困境以及制约因素展开分析,从深化内涵理解、加强资源整合和完善评价机制这三个角度提出针对性提升策略,为提升民办高校思政引领力提供实践路径,助力教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年20期 73-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冯璐;
现代新儒家思潮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潮之一,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本文探究现代新儒家思潮的演进及其代表人物,把握“援西学入儒”和“内圣开出新外王”等思想,以中西文化融合推动儒家哲学现代化,并借鉴和吸收现代新儒家思潮中的精华。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现代新儒家思潮中“内圣”“入世”“外王”思想对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方面的作用,旨在促进大学生成长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
2025年20期 76-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欣雨;张胜旺;
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生活化是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之需、高校教育发展范式转型之需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养成之需。然而,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培育存在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突出表现为:高校生态文明意识培育“说教化”,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浅层化”,社会生态资源支持“匮乏化”。为此,本文提出通过树立高校生活化培育理念、丰富学生生活化培育实践、优化社会生活化培育环境等途径,构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生活化培育范式,旨在将其培养为新时代“生态人”,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25年20期 7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4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杜楠楠;潘敏;
数字叙事作为一种新兴教育手段正在深度重构课堂教学,已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和主要创新点。数字叙事以其“交互性、立体化、体验感”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创新路径,但是在具体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技术工具与教育目标脱节、教学主体性缺失、资源开发失衡等现实困境。因此,高校思政课必须打破工具异化、回归教育本位,坚持教师主导、以生为本,建立以技术逻辑为支撑的资源平台,推动思政教育从“数字叠加”迈向“价值共生”。
2025年20期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蒋沂妤;
探究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路径,是当前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本文深入剖析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现实挑战,针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面临的思政课教师主体性弱化、教育对象数据泄露、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现实挑战,本文提出具体优化路径:提高数字素养,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主导意识;完善立法规范,构建全方位数据隐私保障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建立意识形态风险预防管控机制。本文旨在通过发挥人工智能的优势,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使“人工智能+精准思政”成为提高思政课育人成效的内生动力,确保其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更好地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
2025年20期 8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5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梦银;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蓬勃发展及其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时代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是保障国家政治安全的坚实屏障、是夯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应对新的风险,如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面临冲击风险,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面临弱化风险,网络意识形态监管难度面临提升风险,高校应从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改进网络意识形态监管力三个层面着手,缓解人工智能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产生的冲击,以确保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风清气正与健康发展,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2025年20期 89-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青青;
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局势与新挑战。红色资源是我国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产生的宝贵财富,蕴含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文阐述了红色资源的内涵特点和育人价值,探讨了目前红色资源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应用转化中存在的问题,如顶层设计不足、资源整合分散,师资队伍建设滞后、育人能力不强,实践活动表层化、情感共鸣效果欠佳,评价机制不完善、数字化程度较低。针对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以下提升路径:强化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提升师资育人能力;拓展实践平台,深化情感体验效果;建立评价体系和完善保障机制,推进数字化建设。本文旨在形成“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红色资源育人框架,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培育学生的爱国精神与民族认同,增强其文化自信心,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25年20期 92-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翠霞;白书华;
红色文化资源蕴含宝贵的历史遗产与思想精髓,承载着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光辉印记,其育人价值尤为突出,能够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把稳价值引领方向、砥砺强国报国志向,为高校思政课堂提供有力支撑,切实增强教学吸引力与感染力。在具体实践中,高校要遵循实事求是、以生为本、知行合一、守正创新的原则,以内容创新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导向引领力,以优化结构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生驱动力,以智能技术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传播感染力,以场域融合增强红色文化资源的知行转化力,将鲜活的史实与思想启迪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从而有效拓宽思政教育的维度和影响力。
2025年20期 95-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琳;张媛媛;
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价值导向,是凝聚国家意志与民族精神的重要理论支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以马克思主义祖国观为理论基础,结合全球化、信息化以及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本文从理论内涵、价值重构与实践路径三个维度展开研究,提出丰富教育内容、革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的策略,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深度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体系,旨在为培养具有爱国信念、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公民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
2025年20期 99-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夏佳佳;魏青松;
在新时代强国建设的背景之下,弘扬科学家精神是推动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为强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力量。本文概括了科学家精神的六重内涵和三大特征,阐述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并总结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包括弘扬科学家精神、完善人才政策体系、打造高素质高校科技人才队伍,有助于促进科学家精神传承和高校人才培养有机融合。
2025年20期 103-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雪蒙;
新质生产力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最新成果,能够助推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性配置,为乡村文化生产提质增效,引领乡村文化产业跨界融合。目前,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存在人才之困、产业之困和治理之困。我们可通过优化新质人才引培策略、加大乡村新质要素资源投入、创新文化治理体制机制等路径提升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建设。
2025年20期 107-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奕君;
在教育数字化背景下,乡村幼儿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是缩小城乡学前教育差距的关键。研究发现,当前乡村幼儿教师普遍存在数字意识薄弱、数字技术知识结构单一、数字技术与教学实践融合度低等问题,这主要受制于区域资源分布不均、数字基础设施滞后,专业引领不足、园所支持系统薄弱,培训体系脱节、学习路径断裂,激励机制缺位、教师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系统性策略: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构建分层分类培训体系、优化园所数字生态、完善激励机制和成果认定。多维度协同推进,可有效提升乡村幼儿教师数字素养,促进乡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2025年20期 110-11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魁宾;
小学语文课堂数字化转型旨在优化教学形态、提升学习体验并培育学生素养,其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空间、深化学生学习体验、支持学生个性发展。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数字化进程面临教师数字能力不足、学生思维活力减弱、可视化评价效果不佳、技术应用冲击课堂空间等挑战。应对这些困难需要做到:以教师能力提升筑牢转型基础,以培养体系升级促进教师数字情境设计能力优化,以评价体系升级驱动教学优化,以技术边界守护保障教学本真。每一位教育实践者都应积极促成数字化与语文教学的深度交融,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注入新活力,实现更高育人成效。
2025年20期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龙爽;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科学作为一门旨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实践性课程,其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生活化教学能激活学生探究学习内驱力,打通“知”与“行”的关系,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科学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开拓生活化教学资源、完善生活化教学评价等策略开展生活化科学教育。
2025年20期 117-11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俞鋆;
小学音乐合唱教学作为美育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培养学生艺术素养、团队协作能力等使命。本文分析了现阶段小学音乐合唱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技巧掌握欠缺;教学方法技术指导碎片化,难以激发学生协同意识;学生合唱缺少主动性,学习意愿薄弱等,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创新策略,即教师提高专业素养,熟练掌握合唱技巧;科学指导学生合唱技巧,激发学生协同意识;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学生合唱水平。这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范式,也为推动音乐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2025年20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静;
“双减”政策下,课后服务的推行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带来了契机,成为农村教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部分。然而,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仍面临着实施主体构成单一、需求差异难以满足、服务内容欠缺特色、评价体系缺乏标准等困境。因此,其课后服务体系应立足课后服务主体、客体、内容、手段的整体结构,从主体权责、客体需求、内容丰富性、手段保障等方面出发,以系统化的思维和实践推动课后服务高质量发展,探索“四位一体”的发展路径。
2025年20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郭梦媛;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真实问题为载体,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组织方式,其强调任务驱动和综合能力培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基于项目式学习理念,围绕中学地理课程的教学需求与实践基础,探讨了项目式课程的教学意义、现实困境及教学设计策略。本文首先从激发兴趣、促进综合运用和转变思维方式三方面阐述中学地理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意义,然后指出导入依赖设问与材料阅读、学习任务设计脱离教材、评价方式忽视过程表现等现状问题,并提出通过创设地理化情境、围绕教材设计递进任务群和借助过程档案实现动态评价等策略构建系统化的项目式学习路径,旨在提升课程整体性与学生地理素养的协同发展。
2025年20期 127-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方明;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驱动下,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面临从“技能传授”向“素养培育”的范式转型。本研究从概念界定出发,阐述了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挑战,提出构建“三维九步”体育项目化学习体系,并形成“目标分层—内容整合—评价联动”的实施路径。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能有效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提升,推动学校体育教学从单一技能训练向“身体—心理—社会”三维发展转型,为长三角地区同类学校体育教学提供可参考的实践范式。
2025年20期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霍蕾宇;
古代政论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兼具文化传承、思辨培养与品格涵养的价值,但当前教学中存在文言障碍、语境隔阂等困境。为此,本文提出“训诂·思辨·致用”三维教学策略,以训诂破语言壁垒,借思辨深化解读,凭致用推动知识迁移。本文旨在通过多样化方法与情境设计构建教学体系,为突破教学困境、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创新路径。
2025年20期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慧;
为应对人口波动给区域高职教育资源优化带来的挑战,本文提出弹性配置策略,其核心在于建立动态响应机制,实现资源灵活调配;优化专业设置结构,对接区域产业变革;构建资源共享体系,提高设施利用率;创新决策协同机制,凝聚多元主体共识。借助上述策略,以期实现教育资源供给与人口变动、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高职教育服务区域发展的适配性与质量。
2025年20期 137-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龚丽娜;
高职财会专业教学改革在数智技术赋能、政策导向牵引、行业需求倒逼的三重动力的助推下,锚定业财融合职业能力目标,深度契合数智技术,突破教师数智转型成效不彰与人工智能越位、教学内容脱节与方法失当、教学环境与资源配置滞后及错位的困境,探索业财融合教学改革的实施路径——教师业财融合教学能力重塑、教学内容和方法思维重构、教学环境和资源数智实践激活,致力于培养具备专业技能、拥有业财跨部门协同互动能力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复合型财经人才,推动财会职业教育体系向“价值创造型”人才培养转型升级,实现财经人才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的精准对接。
2025年20期 140-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雯婷;
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就业能力是融合专业技能、通用能力、职业素养的综合能力体系,其培养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本文从技术应用、团队协作、创新发展等方面构建市场需求、专业教育、职业发展教育三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对接产业需求调整课程、深化校企协同职业训练、构建动态评估反馈机制等策略,为高职院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操作框架。
2025年20期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丽娜;
教学质量监控是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提升育人质量的核心保障,其教学评价体系构建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遵循目标导向、标准规范、全面覆盖的原则。针对高职院校工商管理课程评价的监控评价理念滞后、监控评价主体呈现单一、监控评价反馈机制迟滞、监控评价指标覆盖不足的问题,本文提出评价改革需要深化师生质量监控评价意识、落实多元主体评价制度、健全评价结果反馈机制、构建科学多维监控评价体系的策略,推动形成持续优化的课程质量保障机制,有效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025年20期 147-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5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武玥;王禄杰;
探索高校教育适应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发展趋势的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是培养优秀师范人才的重要手段。本文对师范类汉语言文学专业重要课程“中国文学史”明清段课程进行教学现状分析,通过构建实践性教学新范式、优化人机协同课程设计、多维度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措施,改善教学目标学术性与应用性导向弱、课程结构重点与层次失衡、教学内容和方法缺乏创新等问题。本文旨在发挥信息技术的数据优势,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的全面系统融入,提升高校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效果。
2025年20期 151-153+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于喆;孟彬;
本文针对当前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环节存在的问题,基于社会生态系统与行动学习理论,构建“科研攻关—教学转化—实战检验—评价反馈”模型:在科研攻关环节,设计校局合作参与重大警务科技项目的常态化机制;在教学转化环节,建立“技术解码—课程重构—案例开发”的转化路径;在实战检验环节,构建“院校—警种—基层所队”三级联动验证体系;在评价反馈环节,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实现动态监测。该模型打通了能力发展链条,促进研、教、战、评深度协同,以期为公安院校“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系统化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2025年20期 154-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郑楠;
随着公安情报分析实战能力需求的不断提高,当前“公安情报分析”课程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公安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在分析当前“公安情报分析”课程实战化教学存在的教学目标与实战需求脱节、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缺乏实战衔接、考核评价缺乏实战标准等问题的基础上,将OBE理念融入教学设计,探讨了OBE理念在实战化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从精准设定教学目标、反向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构建了“公安情报分析”课程实战化教学设计框架,旨在培养符合实战需求的公安情报分析高素质专业人才。
2025年20期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7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吴宣霖;
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实践育人的重要环节。然而,大学生参与服务的过程中存在动机异化、价值认同弱化等问题。这不仅会使其产生价值观功利化倾向,还会降低志愿服务的社会公信力。本文探讨通过融合多元教育技术,实现强化感知、行为引导与价值凝聚的功能,形成情境体验、认知深化、行为强化、意义建构的学生志愿服务价值认同机制。
2025年20期 162-164+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航;
本文以教育部“金课”建设标准为指导,针对“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痛点,依托智慧树等在线教育平台,构建了“资源建设—教学应用—自主学习—管理评价”(简称“建—用—学—管”)四维协同机制。本文秉持“建用融合,学管联动”的核心理念,着力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规律的深度融合。具体实施路径包括:重构知识体系,开发模块化数字资源库,实施“线上自主探究+线下深度研讨”的混合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全过程自适应动态评价体系。
2025年20期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振军;
“测控电路仿真与ASIC设计”作为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核心课程,传统教学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能力培养薄弱、评价体系单一等问题,难以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对智能仪器开发人才的需求。本文提出以“智能化、工程化、跨学科”为核心的教学改革框架,解决传统教学中设计周期长、工程适应性差等痛点,为培养“人工智能+芯片”复合型测控人才提供可借鉴的解决方案。
2025年20期 169-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倩倩;
本文聚焦环境育人视域,深入探讨了新时代高校高质量文化环境建设的育人作用、建设原则以及具体方法。研究的目的在于强调高质量文化环境建设对于提升高校软实力的重要性,有助于指导高校深化环境教育功能,营造满足大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的文化氛围,从而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育人目标的实现。
2025年20期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2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赵萌;王冉;
为响应教育数字化政策对个性化学习的迫切需求,本文针对传统数字教材存在的瓶颈提出三层动态闭环架构。动态诊断层通过双通道数据采集,构建用户画像;内容生成层基于诊断结果按需生成多模态学习序列,动态适配推荐;路径优化层借助实时反馈与人机协同机制,共筑调优机制。该架构推动数字教材建设,为学习者提供深层支撑,同时以完善隐私安全保护、保证输出科学规范和坚持育人根本导向为实施保障,促使数字教材从静态资源载体向动态认知伙伴演进。
2025年20期 176-1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依琦;
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着教师教育变革,但也为教师育人带来了新的挑战,本质是“工具理性”挤压“价值理性”,亟须教师回归育人本质。研究依据育人理论逻辑,提出三维变革路径:教师需以“道”驭“技”凸显人文、回归具身强化体验、构建数智反思共同体,旨在以数智技术培养“完整的人”,实现育人本质的回归与创新。
2025年20期 180-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原志如;
随着教育数字化的发展,算法赋能给教育教学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审视着教育教学。教师在享受算法便利的同时也在接受来自时间、空间和权力关系三个向度的算法规训,面临着工作节奏主导权让渡、教学活动创新性受限、价值观念唯数据性导向的风险。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把握生命节奏,重构教师所需时间秩序;立足具身交往,打造教师发展空间共同体;消解算法霸权,从单向规训到双向共生的路径,促使教师在虚实交融中从算法规训向教育本体价值回归。
2025年20期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0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邓劭伟;
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将家校合作推至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位置,视其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然而,当下家校合作中存在角色观念模糊、角色现实期望错位以及角色扮演困难等问题,影响了家校合作的效果。本文基于角色理论视角,对家校合作中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背后的行为逻辑进行深入探讨,进而提出明确角色定位、正视角色期待以及培养角色扮演能力的具体对策。
2025年20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宁;黄鹏涛;
本次研究聚焦积极心理学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策略。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强项、美德、积极情绪,为提升大学生心理素质提供新视角。本文根据问卷调查、访谈发现,大学生在情绪调节、自我认知、应对挫折等方面存在不足,且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不足、教育方法单一、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不足、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育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完善社会支持体系等策略,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
2025年20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2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小丽;储东巍;
数字文化产业是新旧动能转换、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引擎。江苏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数字文化生产有待提质增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转化亟须加速、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够强劲等现实困境。本文在深刻把握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数字文化产业提质增效工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数字转化工程、数字文化产业品牌塑培工程等创新路径,旨在全面构建数字文化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
2025年20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朱珠;罗娜;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图像、视频生成方面的强大能力对艺术领域造成了冲击。本文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对艺术教育的冲击,如主体能动性与创造力惰化、算法偏见以及艺术实践的“反身性”弱化,重新审视了艺术的本质与价值,明确人工智能的“器”用价值与艺术教育中“道”的核心理念的关系。基于“道器合一”的哲学思想,本文提出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非零和博弈的协同发展策略,具体建议包括:制度与伦理建构、价值引领与技术协同、实践导向与身体投入,旨在实现以“道”驭“器”、“器”以载“道”,平衡技术工具性与人的主体性,培养兼具艺术能力与艺术素养的个体。
2025年20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