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教资料

语言文学研究

  • 浙江临海方言研究综述

    莫文静;

    临海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方言属吴语台州片。当前学界已经积累了不少关于临海方言的研究成果,本文从通论性研究、语音研究、词汇研究、语法研究、应用研究五方面对临海方言研究成果进行梳理、评述,以期为未来的临海方言研究提供参考与启示。

    2025年17期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维山水诗“空灵”美学对现代焦虑的消解路径研究

    曹佳玲;马莉;

    王维山水诗以“空山新雨”般澄澈的意境,构建虚实相生、物我两忘的精神空间,蕴含对生命本真的哲学思考与审美追求。在现代社会快节奏与高压的环境下,个体普遍面临存在焦虑、精神虚无等困境。王维山水诗“空灵”美学中的自然观照、意境营造与禅意哲思,为缓解现代焦虑提供了新视角。本文运用文本细读、美学理论分析与跨学科研究方法,从“空灵”美学的视觉意象构建、情感空间拓展、精神境界升华三个维度,揭示其从心理调适、价值重构、生命意义追寻等层面对现代焦虑的消解作用,以期为突破精神困境、实现心灵治愈提供传统文化智慧借鉴。

    2025年17期 6-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写景诗中的无我——“无我”概念新辩及其性质分析

    金玲慧;

    本研究旨在突破王国维“无我”理论局限于自然诗学的阐释框架,系统考察非自然题材诗歌中主体性隐匿的诗学现象。研究发现,诗人借助含动植物拟人化在内的角色置换与视角转移实现了自我消解,无主语句型与比兴传统为去主体化提供修辞系统,象征意象通过能指滑动形成阐释开放性。中国古典诗歌“无我”的本质是创作主体借助符号化隐喻实现的隐性在场,这一机制承载着传统文化对个体意识的消解功能,但又通过文本留白为读者参与意义再生产创造可能。

    2025年17期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月”意象的隐喻研究——以《狂人日记》为例

    宋淑婷;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开山之作,“月”更是本文的第一个意象。“月”不仅是狂人觉醒与抗争的象征,也寄托着鲁迅对青年和未来的深切期许。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月”意象进行深入解读,通过分析源概念“月”在本体隐喻、结构隐喻和方位隐喻三种类型中的具体表现,揭示其在文本中所映射的“新的思想”“希望”与“向上走”的目标概念。

    2025年17期 13-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维新与守旧之间——京旗作家王冷佛创作特色论

    周嘉华;

    京旗作家王冷佛的创作呈现一种维新与守旧之间的特色。新文化运动以前,其作品已经具备一定的科学启蒙色彩,但同时又肯定“迷信”对于维持民间老百姓道德的作用;处于婚姻改革盛行的民初,他亦曾反思、批判封建婚姻制度,但又不愿轻易冲破传统礼教;作为近官近权的贵族旗人,其作品还有对清末政治改良的肯定。探究王冷佛维新与守旧之间的创作特色,对进一步认识转型期京旗作家独特的文化心态具有一定价值。

    2025年17期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明道《荒江女侠》研究综述

    苗博源;

    顾明道以擅写哀情小说闻名,其武侠小说《荒江女侠》于1928年在上海《新闻报》副刊连载。该作品的成功源于多重因素,包括武侠题材的盛行、报刊商业化发展、市民文化心理需求以及作者本人“感时忧国”的情怀。本文在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顾明道《荒江女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重点总结了学界较为关注的武侠小说创作研究、《荒江女侠》作品本体研究及其影视化改编研究等主要方向。

    2025年17期 20-2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少数民族文学与悲情叙事研究——以《穆斯林的葬礼》为例

    陈雪凤;

    少数民族文学作为中国文学重要的一部分,表现出多样繁复的形态。回族文学作为少数民族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有利的窗口。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一特性在文本中呈现鲜活的姿态。贯穿文本始末的悲情叙事,以其不可抗拒的外力因素和耐人寻味的叙事扣人心弦,虽是悲情亦令人动情。

    2025年17期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空间叙事学视域下《黑神话:悟空》的文化转译与视觉传达

    拾天一;

    本文基于空间叙事学理论框架,对《黑神话:悟空》在游戏设计领域的独特实践展开深入探析。《黑神话:悟空》借助空间符号的象征意义、动态叙事的空间转换机制以及角色创新性设计,达成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并构建了深度的沉浸式体验场域。这种多维度的转译策略,在保留了传统文化原真性的同时,为传统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创新性传播探寻出一条全新路径。

    2025年17期 27-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的《鲁滨逊漂流记》

    高梓轩;

    本文以《鲁滨逊漂流记》为研究对象,运用后殖民理论与东方主义分析框架,系统解构殖民叙事中的认知暴力、主体异化与符号霸权机制。研究发现,笛福通过梦境隐喻、命名仪式与身体规训等叙事策略,构建了“文明—野蛮”的二元对立框架,将殖民扩张合法化。《鲁滨逊漂流记》中星期五的失语状态与工具化书写,完美印证了赛义德“东方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被殖民者在西方话语体系中被异化为沉默的客体。

    2025年17期 30-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哲学史学研究

  • 辩证逻辑对形式逻辑的扬弃——潘梓年对唯物辩证法的哲学贡献

    蔡婉琪;

    中国著名哲学家潘梓年在20世纪30年代学界关于辩证逻辑与形式逻辑关系的论争中,从出场逻辑和历史任务、地位关系和界域划分等维度展开分析,认为尽管形式逻辑在特定领域具有技术性价值,但应被有机“收编”入辩证逻辑体系。潘梓年关于辩证逻辑“扬弃”形式逻辑的观点推动了唯物辩证法在中国语境下的时代发展,影响了周谷城、金岳霖等学者,在中国哲学史上发挥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2025年17期 34-36+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观的探讨

    郑鑫宇;

    马尔库塞提出的非压抑性文明观基于他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压抑本质的深刻批判,阐述了对未来解放图景的构想。首先,本文揭示资本主义文明在科技、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造成的普遍压抑,使人异化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梳理弗洛伊德文明观的核心思想,即文明必然以压抑本能为基础,进而阐述马尔库塞如何批判并继承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额外压抑”与“操作原则”概念,论证建立非压抑性文明的可能性,并提出通过审美艺术和“大拒绝”来实现这一解放;再次,评析马尔库塞的理论贡献在于超越了弗洛伊德的文明观、拓宽了人类解放视野;最后,指出马尔库塞非压抑性文明观将劳动片面化,使这一理论带有乌托邦色彩。

    2025年17期 37-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夏国统万城衰落的跨理论解析——基于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学的双重维度

    师欢;

    统万城为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铁弗部首领赫连勃勃建立的大夏国都城(413—427年),该城于427年被北魏攻破后沦为废墟,其14年的存世周期可构成游牧政权在农耕文明区域兴衰的典型样本。传统研究多聚焦军事征服或统治集团内耗,忽视了其背后深层的社会结构矛盾与文化生态危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律为宏观框架,结合民族学的文化适应与生态脆弱性理论,试图揭示统万城的衰落本质,即游牧政权在封建化进程中,因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根本矛盾、民族文化认同撕裂及生态系统崩溃而导致的系统性瓦解。

    2025年17期 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五四”时期“三次论战”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价值探析

    张青青;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传播热潮,但传播过程并不顺畅。在五四运动中,“三次论战”影响颇大,在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促使青年知识分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转向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中,马克思主义者驳斥改良思潮,明确中国要走社会主义革命道路;与“无政府主义”的论战推动进步力量接受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三次论战”从思想观念、道路抉择及组织原则等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025年17期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想理论研究

  • 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规则意识的三维解析

    刘欣;

    本文围绕规则意识,以中西方法理学关于规则意识的内涵解释为视角切入,着力分析与探索规则意识在构成要素上“存在论—认识论—意志论—价值论”的四维框架模型,系统阐释规则意识的时代价值;在价值维度,深入论证其功能——文化赓续的媒介、政治认同的基石、理论研究的枢纽、治理效能的载体。本文最终为强化规则意识,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发挥“关键少数”示范作用、推进全民守法等四个方面提出培育路径。

    2025年17期 48-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的逻辑审视、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

    秦慕兰;

    旅游类专业具有天然的生态文明属性,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旅游人才培养协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厘清必要性、可行性、价值性三重逻辑维度,针对当前存在的目标定位模糊、顶层设计缺失、师资素养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评价体系欠缺等现实困境,提出确立旅游“新”人培养目标、打造协同育人体系、锻造高素质师资团队、构建多元教学模式、健全评价机制的实践路径,为新时代高职旅游类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与行动方案,为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025年17期 5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维路径建构

    黄玉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工程。本文基于“价值意蕴—转化逻辑—实施策略”三维分析框架,构建了政治话语向育人效能转化的系统性路径。首先,在价值意蕴层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融入具备政治引领、实践育人、课程重塑三重核心功能;其次,课程转化逻辑遵循“话语转译—知识整合—叙事重构”三重路径;再次,实施策略应围绕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四个维度展开创新,通过拓展核心素养培育维度、构建政策话语再生产机制、打造实践导向的混合教学模式、建立知行合一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可操作、可验证的融入路径,为提升思政课教学的时代性、思想性与实效性提供实践指引。

    2025年17期 56-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陈长飞;马彬越;

    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与培养“精技尚美”工匠的关键路径之一。当前美育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面临理念割裂,产教融合与资源平台支撑不足,传统观念与社会环境制约等挑战。本文提出系统性方案:深化美育顶层设计,建立“美劳共生”育人理念;强化产教融合建设,拓展“虚实结合”育人场域;重塑价值认同根基,构建“三维融合”育人生态,推动劳动教育从技能传授转向“以美铸魂、以劳强技”的价值育人,赋予职业教育新时代内涵。

    2025年17期 60-62+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建设刍议

    李献锋;

    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对于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要求、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劳动教育的整体效能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围绕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目标体系,从课程一体化、实践一体化、评价一体化和师资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相关主体应注意从完善劳动教育协同机制、提升劳动教育认知与认同、强化劳动教育监管与保障这三个方面着手,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一体化体系的建设。

    2025年17期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PACK理论的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施策略

    夏金梅;王一凡;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面临深刻变革。TPACK理论作为融合技术、教学法与学科内容知识的综合框架,为高中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本文系统梳理了TPACK理论的核心要素与复合要素,围绕教学目标设定、内容方法融合、技术工具选择、教学活动实施与学习评价等方面展开具体探讨,构建了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教学方法为纽带、技术工具为支撑,结合多元学习评价机制、教学实践调适的教学实施策略。本文强调技术应用应以教学效果为导向,注重人文价值与技术手段的平衡,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17期 66-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Z世代心理行为特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分析

    付雪娜;张胜旺;

    Z世代心理行为具有认知、情感、社交行为和技术依赖等方面的鲜明特征。本文基于这些特征,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受认知适配、情感共鸣、社交融合和技术共生等层面的负面影响。本文从认知适配机制、情感共鸣机制、社交融合机制、技术共生机制等方面出发,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机制,以不断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的范式转型,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5年17期 6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常承堆;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高度凝练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史的核心内涵。高校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教学内容融合深度不够、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教学评价标准片面化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构建“目标—内容—方法—实践—评价”五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从构建三维教学目标、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育人、完善评价体系等维度,提出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操作性的融入路径。

    2025年17期 73-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耦合与实现理路

    王小慧;邢苏;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是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既彰显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又蕴含着独特的育人价值。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优质资源,革命精神的融入拓展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提升了高校思政课的育人成效。因此,本文积极探索多元路径,将革命精神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提出加强革命精神资源建设、加强教师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形式等手段,提升革命精神资源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实效性。

    2025年17期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路径研究

    王璐瑶;

    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强调以技术创新推动教育变革,人工智能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围绕高校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内在逻辑展开研究,发现当前人工智能融入高校思政课存在教师观念滞后、平台建设不足、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并分析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挑战。针对以上困境,本文提出重塑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完善平台体系,丰富资源结构;优化内容供给,强化价值引导等具体策略,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模式与功能的重构提出可行路径。

    2025年17期 8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探析

    于小晶;郭百红;

    新质生产力是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新质生产力的出现不仅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也贯通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将新质生产力融入中医药院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构建新质生产力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融合的新视域,有利于中医药院校学生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理性和现实性,促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内涵式发展,以问题驱动启发学生、融入新时代科技创新的生动实践案例、推进新质生产力与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相结合,为深入推进“第二个结合”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

    2025年17期 83-86+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院校思政“金课”建设路径探究

    谌志亮;张谦;

    人工智能赋能职业院校思政“金课”的建设有助于拓展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求知欲,进而提升思政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然而,人工智能赋能思政“金课”建设过程中存在多主体协同推动机制不健全、教师主导性有待提升、学生主体性有待增强等困境。对此,职业院校应健全协同机制,构建一体化的智慧思政教学生态;提升数字素养,增强教师建设智慧课程的主导性;强化价值引领,凸显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性,推动职业院校思政“金课”内涵式发展。

    2025年17期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关系与创新突破探赜

    温雪梅;易姗;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逐渐成为一种新趋势、新形态。本文紧扣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二者协调发展的应然结果,探究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向的实然表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综合性、实效性、时代性、人文性的特征,相应地提出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突破。科学认识和处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冲突,实现铸魂育人,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2025年17期 9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辅导员专业素养提升研究

    李明亮;

    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重塑生产逻辑的新型生产力形态。在此视角下,辅导员作为高校育人体系的重要力量,其专业素养需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并不断更新。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对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引领素养、跨学科知识融合素养、信息技术应用素养等培养要求,提出了强化价值引领培育,夯实思想政治根基;推动知识结构重构,提升复合型服务能力;构建智慧工作体系,提升数智化赋能效能等提升路径,旨在助力高等教育服务国家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的实现。

    2025年17期 95-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辅导员视角下新媒体思政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龙洪丽;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传统思政教育话语体系面临重大挑战,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在新媒体环境中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既面临困境也迎来机遇。本文通过分析辅导员新媒体思政教育话语权弱化内容与学生需求脱节以及话语方式与新媒体特性不适应等问题,构建了辅导员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思政话语资源整合、坚持正确价值导向的话语体系。辅导员应运用多元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政教育,创新思政教育话语内容,创新思政教育话语方法,从而实现新媒体环境下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提升。

    2025年17期 98-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索

    吴爽;

    新质生产力以知识、技术、数据为核心要素,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亟须通过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育具备跨学科能力、实践创新思维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课程体系脱节、实践平台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旨在破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新质生产力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提出“创新教育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协同实践机制”的优化路径,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与策略参考。

    2025年17期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下教育对象的功能定位及创新路径探索

    唐祥云;

    高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核心在于教育对象功能定位的精准识别及其创新作用的有效激发,教育对象承载着理论吸纳、实践发轫与价值辐射三重功能。针对当前改革中教评趋向失衡抑制参与动能、教学同质化弱化主体自觉、考核目标偏移阻滞创造潜能等结构性矛盾,本文提出以供需适配为导向的三维优化路径:通过分层教学实现精准育人,依托主体意识重构双向互动机制,创新课堂生态促进知行转化。

    2025年17期 105-10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思考

    瞿晓琳;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宝贵资源,对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五个认同”,尤其是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具有重要作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要坚持与时俱进、以学生为中心、知行合一、突出重点等原则,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课程建设等方面,构建运用伟大建党精神培育和铸牢新时代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思政课”体系。

    2025年17期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基本经验

    魏荣荣;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将学习视为提升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途径。学习型政党建设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曲折发展,再到稳步确立和创新发展阶段。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学习型政党建设进行了诸多探索,通过政治性学习引领政治方向、集中性学习严肃政治生活、互动性学习进行网络参与,切实增强了党的生机与活力,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包括坚持政治引领,持之以恒“学思想”;坚持以学正风,打好“学习+”组合拳;坚持和完善制度体系,建立长效学习机制;坚持学习型领导班子建设等。

    2025年17期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学生“社团思政”的路径探析

    曹晓娜;

    本文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校学生“社团思政”为研究核心,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团思政”在价值引领、情感凝聚、行为规范等维度的内在契合性;继而针对当前实践中活动形式浅层化、内容挖掘碎片化、主体协同薄弱化、评价机制单一化等现实困境展开分析;最终提出创新活动载体增强体验深度、深化内容挖掘提升认知层次、强化多方联动构建协同格局、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参与动力的实践策略,旨在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团思政”提供可操作的路径参考。

    2025年17期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非遗”保护视域下打铁花民俗艺术的当代传承研究

    范晓雪;刘芳;

    在现代化社会转型中,打铁花民俗艺术面临着众多发展困境: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迁徙加剧传承断层,技艺的复杂性难以融入现代快节奏生活,微薄的经济收益无法弥补高昂的表演成本,传播渠道有限且文化认同感有待提高。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突破路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加强技艺传承;以技术创新为杠杆,降低传承风险;以文旅融合为助力,推动产业繁荣发展;以媒体传播为桥梁,促进多方共赏。

    2025年17期 12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兵工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论析

    靳伟燕;

    以“实业报国、顽强奋斗、开拓创新、敢为天下先”为精神内核的重庆兵工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庆兵工文化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上具有高度契合性。思政课教师应抓住地域优势文化资源,从全方位协同育人、提升课堂育人成效、衔接社会实践场景等方面入手,积极主动探索重庆兵工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向,以提升“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育人效果,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激发城市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2025年17期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从众心理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策略——基于“空心病”现象的思考

    刘睿禹;

    在多元化、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作为易受外界影响的群体,其价值观的形成往往会受到从众心理的深刻影响,部分大学生会陷入价值空虚与迷茫状态,进而引发“空心病”,即因价值观缺失而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以从众心理的特点与表现形态为切入点,基于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空心病”现象展开思考,并深入剖析从众心理的消极影响。同时,本文基于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提出了一系列大学生价值观重构的策略,为塑造更加坚韧、独立的大学生精神内核提供有益的路径参考。

    2025年17期 127-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育教学研究

  • 学前教育师范生对教师子身份的结构探究——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

    宰梦萍;

    学前教师的多重身份是高校学前教育师范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访谈材料进行三级编码,探讨学前教育中师范生对教师多重身份的认知情况。研究发现,学前教师身份包括教育性身份、照料性身份、研究性身份、社会性身份,且具有动态嵌套性和互动性。基于此,本文提出高校应开设身份认知课程、实行轮岗实习制、举办时间管理讲座等策略。

    2025年17期 131-13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指向想象力发展的儿童诗教学策略研究

    杨佳雯;

    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关注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儿童诗教学可以成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儿童诗作为语言凝练、意象生动的教学载体,在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培育中具有独特价值。针对当前儿童诗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本文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提出教学策略,以期有效突破当前儿童诗教学的困境,促进学生想象力、审美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协同发展。

    2025年17期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自信培育的实践路径研究

    张晓妍;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文化安全与国民文化素养培育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承的主阵地,其教学实践对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具有奠基作用。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内容碎片化、体验表层化、主体缺位化与评价模糊化等问题,本文从教材解码、教学浸润、教师赋能、评价导向四个维度构建文化自信培育的路径,以期为完善国民教育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提供实践参考。

    2025年17期 137-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中小学教师数智素养培育的困境审视与实践路径研究

    马丽文;

    中小学教师作为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石,其数智素养的提升是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动力。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数智素养培育在数智融合的知识与能力、数智工具的运用、教学信念与伦理以及培训进修制度等方面存在挑战。对此,各教育主体应协同构建分层培育体系、均衡配置数智工具、深化数智伦理观念并健全培训长效机制,为中小学教师数智素养培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2025年17期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小学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

    吴煜超;李家希;陈子昂;

    在不同的小学课程教学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具有共性特征与个性差异,即它们都具有相似的培养目标、融入方式,都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都应按照学科特点融入特定知识。针对这一特征,本文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探索划分为三重向度:知识向度,以新教材引领小学生爱国思想认知;情感向度,以教育引导激发小学生情感共鸣;行为向度,以综合实践活动营造校社协同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从小学课程教学的广阔视野出发,本文提出以教材内容为根本、以任务群设计为导向、以多主体协同为抓手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有效融入小学课程教学,以实现知识传授与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统一。

    2025年17期 143-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困境与突破:乡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审思

    韩春钰;曾晓阳;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刻不容缓,这是培养学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当前,乡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面临数字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评价缺失三大困境,其发展严重受阻。基于此,本文提出构建智慧生态以弥合资源鸿沟、加强师资建设以提升教学质量、实施多元评价以健全评价机制三条可行路径,以期推动乡村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2025年17期 147-149+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化视角下鲁迅小说《故乡》的教学策略探究

    龙婷;

    《故乡》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色彩,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与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故乡》所蕴含的民俗文化、社会文化元素的解析,揭示该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独特价值。在教学策略方面,本文提出要还原文化语境、设计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培养文化批判思维等具体策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乡》中的文化元素,培养其文化自觉,坚定其文化自信,同时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2025年17期 150-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初中学校全方位育人班集体管理模式构建策略

    张永安;

    加强班集体管理是学校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基本路径。当前初中学校班集体管理中存在家校社育人目标缺乏一致性、文化育人功能被边缘化和班级考评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整合目标需求,引领管理方向;释放文化能量,赋能管理升级;细化考评制度,保障管理规范的策略,以期构建初中学校全方位育人班集体管理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25年17期 153-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卢梭挫折教育思想对我国中小学挫折教育的启示

    鲁娅;

    卢梭是法国著名的教育家,其著作《爱弥儿》蕴含丰富的挫折教育思想。卢梭的挫折教育思想有利于学校丰富挫折教育目标、家长更新挫折教育观念和中小学生提高抗挫折能力。本文认为卢梭的挫折教育思想对当下我国中小学挫折教育的启示主要有以下三点:注重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奠基作用、重视学校在挫折教育中的领航作用、发挥教师在挫折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2025年17期 156-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的困境和出路

    李子鸣;李家成;

    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学前教育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尽管农村学前教育的办学条件、社会关注、师资数量、家庭投入均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幼儿园教学“小学化”问题严重、社会关注内核效果不足、教师专业素养欠佳、家长教育理念不当等问题。面对如此困境,本文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协同机制:政府应优化教师资源,提供精神滋养;社会应凝聚媒体势能,赋能乡村教育;教师应坚定教育信念,提升专业素养;家长应注重沟通陪伴,更新教育理念。只有建立政府主导、社会补位、教师支撑、家长参与的协同教育生态,才能实现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年17期 160-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减”政策视域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究

    张露露;李生;

    本研究聚焦“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双减”政策的深度剖析,结合教育政策法规的理论与实践,系统分析当前面临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课程教学未适应发展需求、课后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家校沟通存在信任壁垒等挑战。基于此,本文从转变教育理念、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多维度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建立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等多维度,深入探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构建公平、优质且可持续的教育生态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

    2025年17期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背景下AI驱动的中职语文统编教材课堂教学新形态

    陈艳荣;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全新契机,人工智能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正逐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与个性化学习环境。本文通过智能化教学内容设计、个性化学习体验、多元评价体系让中职语文课堂呈现多元化、信息化与智能化的新形态,并提出教师角色转换与能力提升、智能教学环境构建与管理、持续迭代优化与质量监控等优化机制,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对推动中职语文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7期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双师型”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马健;

    在“岗课赛证”融通背景下,高职教育改革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从“岗课赛证”融通的内涵价值与“双师型”教师发展理论出发,构建教师专业能力结构重构、校企协同培养、实践能力提升与制度保障的系统框架。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创新教师选聘与引进机制、设计融通培训体系、构建多元化评价与激励机制、校企协同育人实践等路径,为高职院校提升教学质量及培养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提供了解决方案。

    2025年17期 170-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的时代价值与有效举措

    谢秋慧;

    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探索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学生的师范技能得到提升,但由于实践教学师资力量薄弱、实践教学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足、实践教学的体制机制保障不够完善等现实困境,影响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本文提出要充分运用地方高校与地方联动性强、民众支持实践教学力度大、地方文化资源丰富等优势,通过完善跨学科师资联动,增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创新实践教学模式,促进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构建系统性支持体系,完善实践教学体制机制的措施,推动地方高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内涵式发展,助力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

    2025年17期 173-175+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多元主体协同视角下大学生短期支教优化路径分析

    王梦菡;

    本文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在明确支教系统内部多元主体的基础上,采用SFIC模型分析其在起始条件、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及协同循环过程中的困境,进而从政策完善、催化能力建设、制度优化及重构协同过程四个方面探索出路,构建牵头高校、被支教地区、大学生三方协同的实践治理体系,为优化教育公平视域下的短期支教模式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化学习增值评价改革的动力与策略研究

    武屹;陈欣;张姗姗;

    增值评价作为一种更具公平性和科学性的教育评价方式,是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强国的关键举措之一。然而,现实中增值评价的改革动力不足。为此,本研究采用调查与质性研究等方法,基于信息技术与教育评价融合、第四代评价等理论,并借鉴欧美增值评价改革经验,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政策支持与实施体系,培育多元协同的文化认同与应用生态,打造“需求反馈-技术迭代”的双向赋能闭环等策略,以期通过构建增值评价需求-政策正向循环,为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综合评价深化提供参考。

    2025年17期 18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应用于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

    蒋平;

    人工智能给高校法学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法学课程教学应契合国家政策、法治实践以及教学需要。尽管部分高校对人工智能变革传统法学教学展开了积极探索,但仍然存在教学目标设置不明确、对传统法学教育模式形成挑战、引发学术伦理风险、存在技术风险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人工智能对法学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应树立复合型法治人才培养目标、加强交叉型师资力量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技术监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人工智能+法学”时代新人。

    2025年17期 184-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技术赋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与路径探索

    张瑜;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场域的应用潜力巨大,并在辅助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上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高校的人工智能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仍面临伦理风险、信任危机、法律保障暂缺、推广应用成本高、人机协同能力不足等挑战。因此,本文提出明确伦理责任归属、引入抗偏向模型、加快法律体系构建完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师生人机协同能力等策略,以期破解当前人工智能赋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体系的困境。

    2025年17期 18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

    张海传;念沐新;吴国华;

    人工智能技术深刻变革着高等教育实验教学模式,为数字化资源建设与共享提供了新思路,通过构建智能辅助实验教学平台,整合虚拟仿真实验与智能评测系统及知识图谱技术,可实现教学资源的高效管理与精准推送。本文阐述了基于人工智能的实验教学数字化资源建构框架,从跨院校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标准与规范、版权保护与激励机制、云边协同的部署角度阐述共享机制,建立多层级共享机制,打通校际资源壁垒,形成了“资源-技术-平台-人才”协同发展的良性生态,为实验教学现代化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与应用范式。

    2025年17期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远程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涂伟沪;蔡玲霞;王国梁;

    作为远程教育重要工作之一,教学档案管理效果可以反映教学质量与教学管理水准,受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发展影响,实现信息化建设已成为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基于此,本文以远程教育教学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概念为切入点,结合其可行性,剖析其在技术、管理、人员等层面上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解决策略,供相关人员参考使用。

    2025年17期 194-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与“容”:跨学科视野下墨西哥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概述

    李默凡;

    本文从21世纪以来墨西哥教育部颁布的三版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入手,从跨学科的视角比较分析该国的三轮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墨西哥通过取消单科成课,走向学科融合;提倡跨学科教学,培育学科共通素养;回归现实生活,构建包容社会,从而推动其小学与初中历史课程在学科地位、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方面形成鲜明的跨学科特征。这些措施逐步深化了墨西哥的学科融合与社会包容,也为我国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提供了借鉴意义。

    2025年17期 197-2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教资料征稿启事

    <正>《文教资料》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确认公布的首批综合型学术期刊。其前身为《文教资料简报》,创刊于1972年。本刊重视学术导向,坚持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前瞻性。本刊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8359,半月刊。本刊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资讯、龙源期刊网、超星期刊等数据库全文收录。本刊被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馆藏。

    2025年17期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文教资料征订启事

    <正>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文教资料》编辑部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32-1032/C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004-8359《文教资料》,1972年9月创刊,是由南京师范大学主办、江苏省教育厅主管的省级文化教育类综合性学术刊物,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确认公布的学术期刊,以语言文学研究、哲学史学研究、思想理论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为主,着重发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尤为各高校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小学教师论文发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2025年17期 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